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鄂州南樓磨崖》鈔記

(2024-12-05 10:26:36)
标签:

书法

文化

      

       《容齋四筆》卷十收有《鄂州南樓磨崖》,記敘了鄂州南樓翻修時所發現的摩崖石刻,並略加考證其事。摩崖石刻的發現是在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年),當年鄂州的郡守乃南宋書法家吳琚,由於翻修鄂州南樓,挖開土層,忽然露出了兩塊巨石,其外形奇崛可觀。郡守吳琚很是喜歡這塊石頭,於是命人洗滌盡巨石上的泥土,然後仔細觀看,竟是摩崖石刻二碑。

       這兩塊摩崖石刻,其中一塊上面可有“柳”字,字體直徑有二尺四寸。下面很像是“人”字,但其文泛漫,只剩下“人”字的腳,不是十分能辨識。因而有人認為它是個符號,有人以為是簽名的花押,鄂州人甚至將此石刻整飭後放進神堂供奉香火。有人說在道州(湖南)學府側面的舜帝廟中也有這樣的石刻,說這個柳君便是柳應辰,他是五代時梁代的書法大家。

       其中另一塊石刻高有一丈一尺,寬比高還多五寸,那上面刻有大字八十五個,一共分作九行。上面所刻的文字爲“乾正元年,荆襄冦亂,大吳將軍出陳武昌,詔太守楊公出鎮。”乾正即“乾貞”,由於要避仁宗趙禎嫌名的諱(即“貞”與“禎”同音,因而改成了“正”),因而更改了“貞”字。乾正元年(927年),荊州襄陽地區寇亂頻仍,當時的大吳將軍從武昌出師布陣,並詔太守楊公出鎮荊襄。後面的款識是“荆、江、京、漢推忠,輔國、侍衛將軍吳居中記。”

       為了詮釋“乾貞”年號的更改,洪邁頗費了些筆墨於此。唐末淮南地區的藩鎮楊行密割據一方,到了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二年(927年),其兒子楊溥僭號帝位,建立了南吳政權,改年號爲乾貞。到了北宋,宋庠編纂《紀年通譜》時,將“乾貞”改成了“乾正”,說是為了避宋仁宗“禎”字的嫌名諱。此後的司馬光編纂《通鑒》,也同樣採用了更改後的“乾正”。至於吳居中所書碑銘爲乾貞,那是當時時勢所然,在文字上是不會有誤的。

 

 

              附原文:鄂州南樓磨崖

       慶元元年,鄂州修南樓,剥土有大石露于外,竒崛可觀。郡守吳琚見而愛之,命洗剔出圭角,即而諦視,乃磨崖二碑。其一刻兩字,上曰“栁”,徑二尺四寸,筆勢清勁。下若翻書“人”字,唯存人脚,不可復辨。或以為符,或以為花押,邦人至標飭置神堂,香火供事。或云道州學側虞帝廟内亦有之,云柳君名應辰,是唐末五代時湖北人也。其一高丈一尺,闊如其高而加五寸,刻大字八十五,凡為九行。其文曰:“乾正元年,荆襄冦亂,大吳將軍出陳武昌,詔太守楊公出鎮。”後云:“荆、江、京、漢推忠,輔國、侍衛將軍吳居中記。”案楊行密之子溥嗣吳王位,是嵗唐明宗天成二年,溥以十一月僭帝,改元乾貞。宋莒公《紀年通譜》書為“乾正”,云避仁宗嫌名,《通鑑》亦同。而此直以為“乾正”,一時所立,不應有誤也。《鄂州南樓磨崖》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