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邁《容齋三筆》卷十一有《何公橋詩》一篇,乃追記少年親歷往事之作,是時洪公已是垂垂老矣之古稀者也。英州繫廣東英德,地處嶺南,與廣州毗鄰。洪邁早年曾侍奉家君在英州小住過一段,因與當地名僧希賜遊南山,爰步行過何公橋,因得遇東坡所作《何公橋》詩。由是圍繞此詩寫作的緣起展開,敘述東坡寫作此詩的經過,以及橋頭詩碑的變遷等等,娓娓道來,亦是人生一段往事云爾。
洪邁首先敘述了何公橋修建的緣起。由於英州是個規模較小的城市,兼有北江穿越該市,造成了這座小城的交通阻隔。疇昔時,當地採用木頭架橋橫跨兩岸,但由於北江漲水時湍流洶湧,過不了幾年木橋便衝毀了。由是又得伐木復建,可建成之後過不了幾年又被毀,就這樣循環往復,每隔幾年總有兩岸不通的現象發生。後來建安人何智甫擔任英州郡守,他為了徹底解決英州城兩岸的交通,修建了英州北江石橋,結束了兩三年重建一次的歷史。由此可見,何智甫不失為一勤於政事的好官吏,也不失為一位有但當的地方官。
石橋建成之後,正值蘇軾從儋州被召回之際,東坡一路北歸,路過英州,何智甫於是求東坡作文以記之,東坡爰作《何公橋》詩。全詩為四字句,共五十六句,頗類銘文,茲將全詩鈔錄於附記。關於此詩寫作的全過程,由於洪邁親臨英州小住,兼與當地名僧希賜過往甚密,因而有全面的瞭解。當時,洪邁與希賜兩人去遊南山,經過何公橋上,讀到了東坡所作的詩碑。此時希賜給洪邁介紹了此碑的沿革,希賜説這個碑銘的東坡墨跡原件被何智甫收藏了,此處的石刻經南宋庆元黨禁(1195年)之後也不復存在了。現今的木板鐫刻東坡詩銘墨跡,則是希賜所鈔錄,為補疇昔賢者之舊矣。當初,東坡寫作此詩時,便有大字書寫的原件,只是沒有及時送給何智甫。郡中的候兵執役看到原件後,告知了何智甫,由是何智甫再度拜謁東坡,以求墨寶。東坡推說沒有親到橋上,難以想象此橋而落筆,由是何智甫命人準備酒菜,拉著東坡一道前往石橋。他們兩人見面時,東坡説使君是地主,應當先上車,何智甫則敬謝而不敢先行,於是兩人乘轎並行。到達石橋之後,東坡説:“此景正堪作詩,晚上一定奉上詩稿。”當晚,東坡將寫好的詩稿墨跡贈送給了何智甫,何智甫便珍藏了這件墨跡。詩稿中有“我來與公,同載而出;讙呼填道,抱其馬足”等句,原來東坡要求兩人同行竟是為了印證這些詩句。
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北宋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而東坡北歸至英州,已是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了。洪邁迴憶與希賜同遊並瞭解到何公橋詩的本末時,則是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相去東坡作詩已過了四十六年。而洪邁追憶前事,寫成此篇,則是紹熙五年(1194年)了,相去與希賜同遊南山又過了四十七年。看似平淡的追記前事的年代數字,其間飽含了作者對這段往事的珍視,同時也暗含了光陰荏苒、時過境遷的感慨。
附原文:何公橋詩
英州小市,江水貫其中,舊架木作橋,每不過數年,輒為湍潦所壊。郡守建安何智甫始疊石為之,方成,而東坡還自海外,何求文以紀。坡作四言詩一首,凡五十六句,今載於後集第八卷,所謂“天壤之間,水居其多;人之往來,如鵜在河”是也。予侍親居英,與僧希賜遊南山,步過橋上,讀詩碑。希賜云:“真本藏于何氏,此有石刻,經黨禁亦不存。”今以板刻之,乃希賜所書也。賜因言,何公初請記,坡為賦此詩,既大書矣。而未遣送,郡候兵執役者見之,以告何。何又來謁,坡曰:“軾未到橋所,難以想像落筆。”何即命具食,拉坡偕往。坡曰:“使君是地主,宜先升車。”何謝不敢,乃並轎而行。既至,坡曰:“正堪作詩,晚當奉戒。”抵暮送與之。盖詩中云:“我來與公,同載而出。讙呼填道,抱其馬足。”故欲同行,以印此語耳。坡公作詩時,建中靖國元年辛巳,予聞希賜語時,紹興十七年丁卯,相去四十六年。今追憶前事,乃紹熈五年甲寅,又四十七年矣。
附蘇軾《何公橋》詩
天壤之間,水居其多。人之往來,如鵜在河。順水而行,雲馳鳥疾。維水之利,千里咫尺。亂流而涉,過膝則止。維水之害,咫尺千里。沔彼濫觴,蛙跳儵游。溢而懷山,宰禹所憂。豈無一木,支此大壞。舞於盤渦,冰折雷解。坐使此邦,畫為兩州。雞犬相聞,胡越莫救。允毅何公,甚勇於仁。始作石梁,其艱其勤。將作復止,更此百難。公心如鐵,非石則堅。公以身先,民以悅使。老壯負石,如負其子。疏為玉虹,隱為金堤。直欄橫檻,百賈所棲。我來與公,同載而出。讙呼填道,抱其馬足。我嘆而言,視此滔滔。未見剛者,孰為此橋。願公千歲,與橋壽考。持節復來,以慰父老。如朱仲卿,食於桐鄉。我作銘詩,子孫不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