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介推寒食》鈔記

(2024-09-05 09:49:04)
标签:

书法

文化

            

       《容齋三筆》卷二收有《介推寒食》一文,站在文獻的角度梳理了寒食這個節令的始末,並考察了其源流與變異,頗具文史價值。然而,筆者此時為作鈔記,一是對介之推的人品與人格作出應有的評價;二是從寒食節令的傳承變異中,理出合乎實情民意的因素。

       關於介之推其人,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早在《春秋左氏傳》便有翔實的記載。大約在公元前656年,晉國的晉獻公亡故,此時獻公的寵妃驪姬掌控了晉國朝權,她為了立自己所生的兒子奚齊,設計害死了太子申生。此時的晉公子重耳看到兄長慘死的局面,立馬出亡晉國,跟隨其出亡者有狐毛、狐偃、趙衰、先軫、介子推等文武精英。經過十九年的逃亡之後,重耳廣交天下諸侯,並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歸晉國,成為了稱霸天下的晉文公。重耳歸國之後,大力犒賞隨從他出亡的大臣,這時介之推並沒有提出索祿的要求,重耳竟也把他給忘卻了。對此,《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曰:“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至於介之推在重耳出亡期間,曾割股以食重耳,則並不見於《左傳》,然在《莊子·盜跖》與《韓詩外傳》卻有所載,蓋亦是或曾有之事。

       對於介之推生平的事跡,《史記》所載與《左傳》略異,然大體相同。《史記·晉世家》曰:“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釂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

       然而關於介之推的傳說在傳承中不斷地產生變異,首先是劉向的《新序》載有晉文公火燒綿山一事。查《新序》卷七,載有介之推被焚事跡,其文曰:“然推亦無索於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為之避寢三月,號呼朞年。詩曰:‘逝將去汝,適彼樂郊;適彼樂郊,誰之永號?’此之謂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由於這一變異的出現,便為後世寒食這一節令的設置埋下了伏筆。從此以後,有關寒食的傳說不斷湧現,如《汝南先賢傳》曰:“太原舊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鄴中記》云:“并州俗,冬至後一百五日,爲子推斷火冷食三日。魏武帝以太原、上黨、西河、鴈門皆沍寒之地,令人不得寒食,亦爲冬至後百有五日也。”到了《後漢書·周舉傳》,則曰:“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舉既到州,乃作吊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還溫食。於是眾惑稍解,風俗頗革。”由此可見,於隆冬禁火寒食一月之舊俗,著實傷及平民生命,因而周舉的這一舉措應該是莫大的善舉。此後,隨著傳承的不斷衍化,則寒食節終於確定在清明前一日,民眾在這天禁火寒食一日。如此一來,則清明氣候轉暖,且寒食也僅一日,不至於傷及民眾身體,總算是個不錯的安排。

       透過寒食節的產生與演變,我們至少可以發現介之推精神之可嘉,也可以見出這種精神對後世影響的深遠。首先,介之推的跟從重耳出亡,乃在於他認定了重耳的選擇是正確的,同時驪姬的篡權也是斷乎不得人心且不可長久的。他之所以毅然決定跟隨重耳,且十九年來風雨無阻,無怨無悔,乃在於這是履行君子的道義。至於十九年之後重耳歸來,隨從大臣各有封賞,而介之推卻不言祿,則更彰顯其行大義而非為個人利祿的風節。至於介之推隱居綿山之後,重耳設法讓他出山,可介之推始終未出,則更可見其堅貞品質。倘使先前不言祿而隱山,此時重耳求之出山而歸來,則此前之隱山也莫過是待價而沽罷了。然介之推絕非此等人物,他是從一而終的真君子,因而一隱終身,成就了其堅貞氣節。

 

                      附原文

                     介推寒食

       《左傳》晉文公反國,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遂與母偕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緜上爲之田,曰:“以志吾過。”緜上者,西河介休縣地也。其事始末只如此。《史記》則曰:“子推從者書宫門,有‘一蛇獨怨’之語。文公見其書,使人召之則亡,聞其入緜上山中,於是環山封之,名曰介山。”雖與《左傳》稍異,而大略亦同。至劉向《新序》始云:“子推怨於無爵齒,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待之,不肯出。以謂焚其山宜出,遂不出而焚死。”是後雜傳記,如《汝南先賢傳》則云:“太原舊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鄴中記》云:“并州俗,冬至後一百五日,爲子推斷火冷食三日。魏武帝以太原、上黨、西河、鴈門皆沍寒之地,令人不得寒食,亦爲冬至後百有五日也。”按《後漢·周舉傳》云:“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舉爲并州刺史,乃作吊書置子推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宣示愚民,使還温食。於是衆惑稍解,風俗頗革。”然則所謂寒食,乃是冬中,非今節令二三月閒也。《介推寒食》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