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晏之言》鈔記

(2024-09-03 10:02:13)
标签:

书法

文化


宋人洪邁在《容齋三筆》卷一收有《管晏之言》一篇,文中摘引了《孟子·梁惠王下》中有關晏子與齊景公的對話,然後又援引《管子·内言·戒篇》中管仲與齊威王的對話,兩相比照,其間大體略同。洪邁因而對此二者產生了懷疑,而其間管仲之言出自於《管子》一書,應該無誤;而晏子所言雖出於《孟子》,尚須考證《晏子春秋》一書方可定奪。今案:若晏子並無這般言論,則孟子焉能轉引?若晏子這段言論並不著名,孟子何以能全文摘引?況且,查《晏子春秋》卷四,其中果有《景公問修何則夫先王之遊晏子對以省耕》一篇,其間文字與《孟子》之所引大略相同。茲將二者鈔錄如下,以見斯言確為晏子所說。
《晏子春秋》卷四《景公問何修則夫先王之游晏子對以省耕實》:“景公出遊,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舞,遵海而南,至於琅玡,寡人何修,則夫先王之游?’晏子再拜曰:‘善哉!君之問也。聞天子之諸侯為巡狩,諸侯之天子為述職。故春省耕而補不足者謂之游,秋省實而助不給者謂之豫。夏諺曰:吾君不遊,我曷以休?吾君不豫,我曷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今君之遊不然,師行而糧食,貧苦不補,勞者不息。夫從南歷時而不反謂之流,從下而不反謂之連,從獸而不歸謂之荒,從樂而不歸謂之亡。古者聖王無流連之游,荒亡之行。’公曰:‘善。’命吏計公掌之粟,藉長幼貧氓之數。吏所委發廩出粟,以予貧民者三千鍾,公所身見癃老者七十人,振贍之,然後歸也。”
《孟子·梁惠王下》所轉引晏子語:“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說,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
兩相對照,其間雖有個別文字略異,然整體文意相同,足以證明晏子確實對齊景公說了這段話,同時此話也獲得了齊景公的認可並實施。
至於《管子·内言·戒篇》中文字,與晏嬰之語大體相同,這也無須大驚小怪。大抵“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在齊國已成為政治遺產,以故管規晏隨,自是當然。看來洪公雖博覽群書,然猶有書獃子氣在,以故膠柱鼓瑟,顧後瞻前,總覺得二者不能大略相同。誠然,管仲與晏嬰兩人在行政風格上還是略有不同的,在個人生活上管子尚奢,《史記·管晏列傳》曰:“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管仲生活確實奢侈,以故連孔子也對他頗有微辭,《論語·八佾》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而晏嬰行事則不然,其個人生活很節儉,是一位嚴於律己的齊相。《史記·管晏列傳》載晏子“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雖然行事風格各異,但對於勤政愛民這一齊國的根本國策,兩位宰相均是攝持不懈的。可見,齊國之所以強大,乃在於其擁有勤政愛民的政治遺產,這樣代代相傳下來,自然保證了齊國的福祉。

附原文
管晏之言
《孟子》所書:“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吾何脩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天子諸侯,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景公說,大戒於國。”《管子·内言·戒篇》曰:“威公將東游,問於管仲曰:‘我游猶軸轉斛,南至琅邪。司馬曰,亦先王之游巳。何謂也?’對曰:‘先王之游也,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游;秋出補人之不足者,謂之夕。夫師行而糧食其民者,謂之亡;從樂而不反者,謂之荒。先王有游夕之業於民,無荒亡之行於身。威公退再拜,命曰寶法。”觀管、晏二子之語,一何相似,豈非傳記所載容有相犯乎?管氏旣自爲一書,必不誤,當更考之《晏子春秋》也。《管晏之言》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