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湯武之事》鈔記

(2024-08-13 09:40:04)
标签:

书法

文化

對於湯、武革命一事的歷史定位,自古爭論甚多,從黃生與轅固生在漢景帝面前廷辯,到後世經史學家之種植論述,各以立足點差異而結論互異。這事自然牽涉到孔門學派的發展變異,因而造成前人與後學的立場不同,以至對於湯、武革命一事各執一詞。宋人洪邁在《容齋續筆》卷二中,收有《湯武之事》一文,梳理了此事的歷史沿革,最終得出所謂“各蔽以一語,而大指皦如”,也莫過是和稀泥罷了。
關於湯武革命的西漢廷辯,太史公《史記·儒林列傳》詳載其事。其文曰:“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弒也。’轅固生曰:‘不然。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非弒而何也?’轅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遂罷。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其實,這場爭論中兩人各執一詞,轅固生站在孟子“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的立場,也並無不可。黃生則站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得僭越的立場上説話,也不曾有錯。至於導致這場辯論作罷且今後不得再提此話題的原因,乃是轅固生“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一語所致。轅固生儼然書生意氣,不知避諱,乃至當廷說破劉邦篡弒登位,真是愚戇之極。至於唐人顏師古之註文,顯然站在傳統的維護君臣綱常的立場上説的,至於以“馬肝”為喻,似乎頗有些牽強。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曰:“《論衡》云:氣熱而毒盛,故食馬肝殺人乂。盛夏馬行多渴死,殺氣為毒也。”至於洪邁所引顏注,也不知其出自何書。
蘇軾對於湯武革命的闡述可謂透徹,語出《東坡全集》卷105,其文曰:“武王非聖人也,昔孔子蓋罪湯、武,顧自以為殷之子孫。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數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堯舜也,禹吾無間然。’其不足於湯、武也亦明矣。曰:‘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巳矣。伯夷、叔齊之於武王也,蓋謂之弑君,至恥之不食其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此孔氏之家法也,世之君子茍自孔氏,必守此法。國之存亡,民之死生,將於是乎在,其孰敢不嚴。而孟軻始亂之,曰:‘吾聞武王誅獨夫紂,未聞弑君也。’自是,學者以湯、武為聖人。”透過蘇軾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晰地見出,孔子是站在維護封建綱常秩序的立場上反對臣弒其君的。孟子則站在比較民主的立場上認為君不君可以弒之的,他甚至還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因而對於替換不稱職的君王,自然是沒有不可的。他甚至認為:“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可見孔孟兩人,對待王朝更替的立場各不相同,孔丘頑固地站在統治者的立場,維繫原有的統治階級綱常秩序,不願意有任何改變;孟軻則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看待君王,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社稷宗廟次之,君王則更是枝末了。由於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出發點,導致了他們對待湯武革命各持不同見解,這也是事在必然的結果。蘇軾雖然看破了孔孟兩人的立場各異,但畢竟沒有從兩人不同的出發點來分析,似猶較一程。
洪邁所謂孔子序《尚書》,史上似未有其事,殆查書未審之訛也。歷史上只有偽託孔安國之名所作的《尚書序》一篇,也並無洪邁所引用的文字,不知其究竟出自於何書。如果就洪公引文所言“伐”與“放”兩字來看,似是認為湯武革命是正確的;所謂“殺、受各蔽以一語”,也只是和個稀泥,並無建樹。至於折衷六藝,無須良史再修史志,自然也只是不了了之。
至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窺出孔孟兩人的視角差異,也可以判定湯武革命為篡弒者乃君主立場之說,而認為湯武革命順天應人者乃站在民主立場之說。對於湯武革命的兩種看法的產生,源自看待此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並非是任何浮辭可以折衷得下的。

附原文
湯武之事
湯武之事,古人言之多矣,惟漢轅固黄生争辯最詳。黄生曰:“湯武非受命,迺殺也。”固曰:“不然。桀、紂荒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因天下之心而誅桀、紂,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黄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貫於足。今桀、紂雖失道、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反因過而誅之。非殺而何?”景帝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未為愚。”遂罷。顔師古注云:“言湯、武為殺,是背經義,故以馬肝為喻也。”《東坡志林》云:“武王非聖人也,昔者孔子盖罪湯、武,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至孟軻始亂之,使當時有良史,南巢之事,必以叛書;牧野之事,必以弑書。湯、武仁人也,必将為法受惡。”可謂至論。然予竊考孔子之序《書》,明言伊尹相湯伐桀,成湯放桀于南巢,武王伐商,武王勝商,殺、受各蔽以一語,而大指皦如,所謂六藝折衷,無待於良史復書也。
《湯武之事》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