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年07月20日

(2024-07-20 14:53:07)
标签:

文化

佛学

 

                                   漫話安忍

      我有一忘年的方外交,他便是本地的戒圓法師,此人圓寂至今有年矣。但我始終記得他老臨終前最會心的一言,那便是“我這一生什麽果也沒能證得,唯獨在忍辱上有所得焉”。説實話,在六波羅蜜中,但凡能證得一波羅蜜者,均是大徹大悟之高人,戒圓法師應該得償所願矣。當年,上人住持開福寺,寺中還有許多出家人,上人從不收徒,也不蓄資財,而寺中香客紛擾,多入後堂拜謁其他法師。一旦在家人攝入寺院,尤其是那些女菩薩們,她們往往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有的人甚至當著戒圓法師面出言不遜。可戒圓上人從不生氣,也不解釋,總是笑呵呵地淡然處之,真有幾分道骨仙風。當時,我初入道,對於戒圓法師的處置方式頗不以為然,更無法理解他深邃的內心世界。隨著時世遷延,本人也垂垂老矣,此時對於上人當年的作風,方可領得其中一二。

      對於別人的侮辱,有時甚至是甚難承受的攻訐,要能做到安然忍受,並無怨懟,這是需要一段艱難修行才可實現的。起初,對於他人的毀謗或者刺耳的批評,總是難以接受,往往不免扼腕,甚至起身還擊。即便為了不弄僵關係,一時沒有暴怒,但也是色厲內荏,心裏總像揣著一個刺團,時刻有扎心的難受。對於別人的侮辱,真要能安忍,必須過事上與理上兩關,方可淡然處之。從事上説,別人羞辱我、攻訐我,甚至無端毀謗我,我若將之反施其身,則會加重對方的怨懟,從而促使對方加倍地羞辱、攻訐或者毀謗我。為了不冤冤相報,暫時忍受一會,免得今後無止境的互撕,總是好事。這種理性的忍受雖能暫時平息事態,但對於受辱者不免總是耿耿於懷,心裏難免痛苦。只有明瞭佛陀因果之理,方可從理上擺平心裏的苦痛,從而達到真正的安忍。

      早年我曾研習禪學,對於《楞伽師資記》這本書,自是翻閱數遍。其中介紹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部分,我曾反復細讀,頗品得其中奧旨。姑錄相關文字如下:“云何報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報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讀完這段文字,對於疇昔平白無故所遭毀謗,而今總算能安然接受了:因這“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因而只能安然接受,不怨天尤人了。到了此時,我心裏揣的那個刺團自然消逝,也就不再色厲內荏,更不會伺機報復了。這便是過理上這一關,只有過了這關,受辱之氣方平,才不感到難受。

      很多事情,放在當時,大有翻江倒海之動盪,但若時過境遷,許多事情並非那般重要,它只是“也無風雨也無晴”。記得蘇東坡曾有一首這樣的小詩:“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很多事情無論當時如何緊要,但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洗禮,便不再那般要緊了,這便是“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疇昔我研習禪學,在單位被稱為“不務正業”,一時非議紛紛,攻訐比比,各種打擊接踵而至。若在當時,確實難以承受,而今時過境遷,反觀疇昔,不過是數點塵埃落入我懷,輕輕撣之即可。民間盛傳寒山與拾得的對話,頗有意思,其大意是:寒山問曰:“ 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 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對於平白無故的受辱,我們承受時當作“我自宿作,今當受報”之想,自可平得心中不平之氣。若是非我宿作,又當如何?則自然如拾得所說“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因為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怨報,你若往昔沒有構怨,則別人必然種下來日苦果,他時果熟自會受報,又何須以睚眥回報呢?

      拉雜說了許多,大抵是年老話多,不免囉嗦。在此,老朽謹勸同仁安忍,即便當時忍受有些為難,也得把它當作苦行來修。切不可一語惡言便以羅剎相報,那可真是“火燒功德林”呀!對於自己,對於施加惡語者,均無好報。古語所謂“忍得一日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也未嘗不是對我們有益的箴言。可見,安忍非但可以避免互撕,維繫正常的社會人際關係,同時也可以避免自己舊業未消,又造新殃呀。

                            時二〇二四年七月二十日,企愚識



[]據說某日,蘇軾到了廬山。名山大川,氣象萬千,是日,天朗氣清蘇軾和幾個朋友一起,登山訪寺。走近一座山寺,只見亭閣靈秀,樹木蓊鬱,粉牆雪白,一個老僧迎了出來。“請問施主,是東坡居士嗎?久仰,久仰。老僧已在此恭候多日,請施主為我寺,賜下墨寶。”蘇軾接過小僧所奉筆墨,未加思索,就著粉牆,寫下了這首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