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頌》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橘頌》是《楚辭·九章》中的第八篇,它是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詩作。這是一首託物言志的詠物詩,表面上是歌頌橘樹,實際是詩人對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表達了詩人守志不移、嚴於律己的高尚情操,表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感和強烈的民族意識。
今日已是五月三日,再過兩天便是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殉國的日子,值此傳統佳節,吾人倍思前賢美德。屈原作為楚國的王族大夫,他的血管裏一直湧流着忠於楚國,忠於楚地父老鄉親的血液,他的一生也是為此而奔走奮鬥,乃至最終的懷石沉江。反觀後世中國,聰明人委實太多了,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放棄很多東西,乃至家國大義也可置之不顧。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物質生活自然會優厚,他們自然不會有衣食之虞,然其自身卻永遠缺少一種可以支撐天地的節氣。相比之下,屈原情知獨立直行將會遭到楚君的打擊,甚至連性命不保,但他毅然選定了堅持夙志的道路。這就是《橘頌》中所謂“受命不遷”、“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獨立不遷”等詩句的註腳。他就這樣堅持特立獨行,“雖九死其猶未悔”,乃至遭逢放逐,最後自沉於汨羅江以殉國。
屈原的這種精神在某些聰明人看來似乎很執拗,也很愚蠢,但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執拗不悔的志士扛著,才在久經風霜之中不至於凋敝乃至消亡。如果大家都去做聰明人,誰也不愿意去承擔家國責任,誰也不愿意為家國大業奉獻,則舉國危矣!若果一國之內全部是這些聰明人,則這樣的國家沒有不被滅亡的,這樣的民族也再無立足世界的必要了。
與此同時,屈原在歌頌橘樹貞固不遷美德的同時,也沒有忽視對橘樹披離美麗的風姿的描述。諸如“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便足以見出其四季常青的本性;又如“曾枝剡棘,圜果摶兮”,則可見出其碩果纍纍的豐姿;再如“青黃雜糅,文章爛兮”,自可見出其色彩之斑斕。因而《文心雕龍·頌贊》也稱:“及三閭橘頌,情采芬芳,比類寓意,又覃及細物矣。”自然,橘樹最為可貴的仍是其“秉德無私,參天地兮”之美德,以及“行比伯夷”的品性。可見,橘樹既具備了充足的內美,更具有外在的美麗風貌,它是完美無瑕、內外兼善的聚合體。
時至今日,我更希望後世人在追求物質生活富足的同時,也注重內在品性的修養,追尋三閭之踵武,以獲得精神世界的富足。若是有更多的人能夠如此,則何愁國家不興盛,何愁民族不振興,何愁家國事業不成就!
附原文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圜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縕宜脩,姱而不醜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願歲並謝,與長友兮。淑離不婬,梗其有理兮。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