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銘序》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佛学 |
古代北印度那揭羅曷國之石窟,相傳窟中曾有佛影,故名佛影窟。又因與瞿波羅龍王的傳說有關,故又稱為瞿波羅窟,此窟為北印度的聖地,古來即聞名於世。對於這一傳說,廬山慧遠大師最初曾從西域沙門那裏得知,只是傳述者對佛影並不完全曉然。後來,慧遠大師延請罽賓禪師及南國律學道士來廬山傳譯佛典,爰詳問此事,他們均親歷佛影窟,方知此事信然。惟其如此,遠公援此發心,“然後驗神道無方,觸像而寄;百慮所會,非一時之感”,於是“於是悟徹其誠,應深其位”。並在此基礎上,將所感佛影之像繪圖存想,由是創作了這篇《萬佛影銘序》。
作為像法,相傳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因此後世凡雕塑或繪製佛像,無論工匠如何用心,均難達到圓滿程度。作為修學者,但可心中存想美好圓滿之偶像,從而對照自身種種缺憾,以修補其不足。當年遠公等大德發無上菩提心,“悟徹其誠,應深其位”,爰有“發其真趣”之得。由是而作《銘文》,其文字如下:
廓矣大象,理玄無名。體神入化,落影離形。迴暉層巖,凝映虛亭。在陰不昧,處暗逾明。婉步蟬蛻,朝宗百靈。應不同方,跡絕而冥。茫茫荒宇,靡勸靡獎。淡虛寫容,拂空傳像。相具體微,中姿自朗。白毫吐曜,昏夜中爽。感徹乃應,扣誠發響。留音停岫,津悟冥賞。撫之有會,功弗由曩。旋踵忘敬,罔慮罔識。三光掩暉,萬象一色。庭宇幽藹,歸塗莫測。悟之以靜,挹之以力。惠風雖遐,維塵攸息。匪伊玄覽,孰扇其極。希音遠流,乃眷東顧。欣風慕道,仰規玄度。妙盡毫端,運微輕素。託采虛凝,殆映宵霧。迹以像告,理深其趣。奇興開襟,祥風引路。清氣迴於軒宇,昏明交而未曙。髣髴鏡神儀,依俙若真遇。銘之圖之,曷營曷求。神之聽之,鑒爾所修。庶茲塵軌,映彼玄流。漱情靈沼,飲和至柔。照虛應簡,智落乃周。深懷冥託,宵想神遊。畢命一對,長謝百憂。
從遠公的繪製佛影到後世的像法,則代有發展,今世則寺院構建有規,佛像塑造有制,已儼然成制焉。其實在遠公之後,尚有華嚴大師的華藏世界,《宋高僧傳》卷五《法藏傳》曾錄有此事。謂法藏比丘爲方便後學,“取鑑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餘,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學人至此,則見“互影交光”,爰置身此境而“曉剎海涉入無盡之義”。隨著弘法的種種方便實施,佛影與佛像的雕塑與繪製漸趨圓熟。然而若欲真得解脫,則真須如遠公等大德那般發深遠心,堅持修學不懈,方有到家消息。
遠公師事道安大師,道安法師乃一代義學大師,他一生精研佛典,著論甚豐。雖說道安法師的業師竺佛圖澄頗重神通幻術,他一生也有不少神異的事跡傳世。慧皎《高僧傳》卷九載佛圖澄“善誦神呪,能役使鬼物。以麻油雜胭脂塗掌,千里外事皆徹見掌中,如對面焉,亦能令潔齋者見。又聽鈴音以言事,無不劾驗。”道安法師則一改乃師作風,注重佛典研究,形成了謹嚴樸素的治學風氣。《高僧傳》卷五載習鑿齒贊道安曰:“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伎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迨及遠公,他一方面繼承了安公謹嚴的學風,另一方面也頗為追求神靈感應,由是乃有佛影之摹跡及銘文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