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鈔《孟子·離婁下篇》有感

标签:
书法文化 |
《孟子·離婁下》載有齊人與一妻一妾處室的寓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爲追求富貴而不擇手段者,無情地揭露了那些驕誇顯擺者外強中乾的本質。作為一個家室,良人應爲妻妾的庇護,也是一家之主宰,因而良人出色則其家必興,良人羸劣則其家必然衰敗。而齊人的這個家室遇上了到墳塚間乞食的良人主事,其家之凋敗則可以想見矣。然而,作為封建社會的家長具有生殺大權,因而其妻妾分明知道其良人不咋地,也不敢公開反抗,甚至連公開批評也是不允許的。這就是其妻妾只能背地裏在庭中相與哭泣,相與嘲罵其良人的緣故。
作為一個家庭固然如是,若是作為一個地方的政務官,他具有主宰一地行政之權力,若亦如此齊人,則是一地百姓之災殃也。後世也確有這樣的政務官,他們虛報當地產值從而獲得賞賜與升遷,卻從不顧當地民眾的死活。更有甚者,乃至敲骨吸髓,弄得一地百姓非死則徙,製造出“千里無雞鳴”的慘象。唐人杜荀鶴在《再經胡城縣》中所描繪的“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也常出現於後世。若是百姓不堪其盤剝,乃至揭竿而起,則常遭殘酷鎮壓,鮮有造反能成功者。
作為一個地方如此,假若一國之中遇上了這樣的良人為王,那將是舉國遭殃了。某些國王分明知道民不堪命,卻要編造虛假的經濟數字以哄騙國人,難道不酷似在墳塚間乞食的良人一般麼?若有人敢提出異議,則將以“妄議”罪加之,投諸囹圄,其餘人自然也就閉嘴了。
俱往矣!以上這些現象多出現於舊中國,也多出現於落後的地區。而今我國建立了平等富強的社會主義制度,自然不會有這類現象出現了,這是我們所慶幸的。
附原文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_________________
處室:居家度日。
良人:古時妻子稱丈夫。
饜(yàn):飽食。反:通“返”,回家。
顯者:顯要的人,達官貴人。
瞷(Jiàn):窺視,偷看。
蚤:同“早”。
施(yì):斜。這里指斜行,斜從 跟隨,以免被丈夫發現。
國中:都城中。國:城。立談:站著談話。
卒:最後。之:來到。東郭:東邊的城墻。墦間:墳墓間。墦:墳墓
祭者:祭掃墳墓的人.
訕:譏諷,嘲罵。
中庭:庭院裏。
施施(yí):喜悅的樣子。
前一篇:《薦司馬光劄子》鈔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