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濮陽吳君文集序》鈔記

(2024-01-15 10:12:37)
标签:

书法

文化


柳子厚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永州,十年間備受政治失落之煎熬。當是時,信州吳侃進士及第後因得罪權貴而流配永州,遂與子厚結為莫逆之交。當年子厚遍遊永州山水,吳武陵往往同往焉,以故吳侃之名常見諸子厚的遊記之中。由於具此善緣,吳武陵因持先父文集十卷,請柳子厚作序以冠諸卷首,這便是子厚此序寫作的緣起。
子厚在序言發軔之際,並未直接提出吳武陵來,而是將博陵崔成務對吳君的印象先道出,這樣便言而有據矣。據崔成務介紹,濮陽吳君少年時便“長鬣而廣顙,好學而善文”。他在鄉黨的交往之間,未嘗不講究信義;教育其子弟,未嘗不強調忠孝節義。惟其如是,吳君在一鄉之中頗具威望,乃至“卿相賢士率與亢禮”。有了崔成務的這些交代作為鋪墊,人們對於濮陽吳君便有一個良好的印象。
接著,子厚交代了吳君之子吳武陵舉進士之後被貶永州,這便成就了此序的寫作因緣。對於吳君的文集十卷,子厚得以遍觀,其總體印象是吳君所作辭賦,具有慎戒苟且躐等之意;他的詩歌頗具交往王公大人之義;其誄志吊祭類文體,則有孝恭慈仁之誠。更兼整個文集的措言,往往多舉六經聖人之大旨,以故發言成章,不失本旨。吳君之文彩雖然如此美輪美奐,然吳君其人並未顯達於世,因而子厚又得花些筆墨來玉成其美。按照古制,“司徒必求秀士,由鄉而升之天官”,且“古之太史必求人風,陳詩以獻於法官”,這樣一來則民間才俊不會遺漏其令名。由於近代的居官位者並未實施古道,因而使得吳君的令德美名不彰於世,此等事誠爲遺憾可惜!
關於吳君文集的體例,除了其正文十卷以外,吳武陵又爲乃父作有傳論等文字,凡三卷,附於全書之末。由是吳君的官氏,以及才華美行,得以完具於卷末。
附原文
濮陽吳君文集序
博陵崔成務,嘗為信州從事。為余言:邑有聞人濮陽吳君,弱齡長鬣而廣顙,好學而善文。居鄉黨,未嘗不以信義交於物;教子弟,未嘗不以忠孝端其本。以是卿相賢士率與亢禮。余嘗聞而志乎心,會其子偘更名武陵,升進士,得罪來永州,因奉其先人文集十卷,再拜請余以文冠其首,余得徧觀焉。其為詞賦,有戒苟冒陵僭之志;其為詩歌,有交王公大人之義;其為誄志吊祭,有孝恭慈仁之誠,而多舉六經聖人之大旨,發言成章,有可觀者。
古之司徒,必求秀士,由鄉而升之天官。古之太史,必求人風,陳詩以獻於法官。然後材不遺而志可見。近世之居位者,或未能盡用古道,故吳君之行不昭,而其辭不薦,雖一命於王,而終伏其志。嗚呼,有可惜哉!
武陵又論次志傳三卷繼於末,其官氏及他才行甚具云。
《濮陽吳君文集序》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