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摘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人類社會演進至今日,已經歷良多社會模式,其間既有稍平和的社會,也有戰亂頻仍的年月。總而言之,迄今為止,尚未出現如古籍上所描述的大同社會,古人對於這一社會模式的規划,永遠只停留在文獻的記載之中。《禮記·禮運》所描述的大同社會模式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至於三代及文武周公時代,也沒有達到大同社會的要求,僅僅只是一種“小康”社會。
其實,非獨儒家對於理想的社會模式有所描述,作為道家的《列子》也描述了一種所謂“華胥”世界。據《列子·黃帝》所載,黃帝經過“放萬機,捨宮寢,去直侍,徹鍾懸,減廚膳,退而間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的修持之後,白天做夢,遊於華胥之國。華胥國的國情大致如此:“其國無師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擿無痟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雲霧不硋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這種忘情無欲的社會模式,顯然是道家所期盼的,也是現實世界中尚未出現過的社會。
另外,在佛家典籍中,也對理想的社會模式有所描述,主要體現在淨土教的《阿彌陀經》之中。經文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頗梨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頗梨、車、赤珠、馬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其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如這般功德莊嚴的社會,在現實世界之中尚未出現過,只有修持嚴謹且孜孜不倦者在臨終後方可往生其中。
除了儒釋道三家之外,田園詩人陶淵明也曾描繪過無政府的烏托邦社會。據《桃花源詩記》所載,在落英繽紛的桃林盡處,便有一山,山有小口,僅可容一人通過。當漁人進入這個山洞,朝前走了幾十步之後,便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並怡然自樂。”在這個世界裏,沒有王權的干預,也沒有行政官長的暴虐,人們自由勞作,自由生活,過著“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的富足生活。雖然如此社會模式僅是詩人陶淵明之所期望,然現實社會中委實不可能出現,因而此世界只能稱之為“烏托邦”。
前一篇:《呂氏春秋·孟春紀·去私》摘鈔記
后一篇:《書百牛圖後》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