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本欲生經序》鈔記

(2023-12-23 10:14:39)
标签:

佛学

书法

《人本欲生經》凡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收在《大正藏》第一冊。內容系佛為阿難說十二因緣、四諦、五陰、七識住、八解脫等法。相當於《中阿含》第九十七經之《大因經》、《長阿含》第十三經之《大緣方便經》、《長部》第十五經之《大緣經》,及施護所譯《大生義經》等,但內容有別。
東晉道安大師嘗為此經作註解,即《人本欲生經註》一卷(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三冊)。該注系逐句註解,與西土釋經諸論及後代疏鈔廣徵博引者不同。文中以十二緣起說解釋此經,而視之為八愛、四取、三有、生、老死之五支緣起的經典。
透過道安大師所作之序,我們似乎可以發現其重法數之學,諸如序中所言十二因緣、四諦、三世、九止、八解、八邪等,均是法數之語。所謂法數者,即指帶有數字的佛教術語,故又作名數。道安大師在長安主要所從事的是譯經事業,他著重翻譯了小乘經典與小乘有部的論著,其中包括《鞞婆沙》、《阿毘曇心》、《僧伽羅刹集經》等,由此開創了佛教義學中的一門“毘曇學”。此外,小乘集經四《阿含》中的《中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也是在這一時期翻譯出來的。由於道安等高僧的弘傳,北方各地的小乘教義比南方要流行得多,且這個法統一直延續到了北魏時期。“毘曇學”實質上也是禪數(法數)學的繼續與深入,由於毘曇學的興盛,遂導致了佛教義學的興盛,安公於此頗與力焉。
附原文
《人本欲生經》者,照乎十二因緣而成四諦也。本者,癡也;欲者,愛也;生者,生死也。略舉十二之三,以為目也。人在生死,莫不浪滯於三世,飄縈於九止,綢繆八縛者也。十二因緣於九止,則第一人亦天也;四諦所鑒,鑒乎九止;八解所正,正乎八邪。邪正則無往而不恬,止鑒則無往而不愉。無往而不愉,故能洞照傍通;無往而不恬,故能神變應會。神變應會則不疾而速,洞照傍通則不言而化。不言而化,故無棄人;不疾而速,故無遺物。物之不遺,人之不棄,斯禪智之由也。故經曰:道從禪智得近泥洹。豈虛也哉!誠近歸之要也。斯經似安世高譯為晉言也,言古文悉,義妙理婉。覩其幽堂之美,闕庭之富或寡矣。安每覽其文,欲疲不能,所樂而現者三觀之妙也,所思而存者想滅之辭也。敢以餘暇為之撮注,其義同而文別者,無所加訓焉。

《人本欲生經序》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