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氏將伐顓臾》鈔記

(2023-12-15 11:00:36)
标签:

书法

文化


《論語》多為簡略的語言片段之記錄,其間所記場面完整者莫過侍坐一章,而記載事件完整者,殆莫過“季氏將伐顓臾”一章。侍坐章將孔子平昔的授課場面作了比較完整的記錄,透過此章可以真實地感受孔子的授課特點,也可由此領略孔子的教授藝術。而“季氏將伐顓臾”一章,敘事述理詳盡,充分展示了孔子循循善誘、層層深入的教育方式,也充分展示了孔子的治國理念。
春秋末年,諸侯公室日衰,掌管朝政的卿大夫之爭也日趨激烈。魯大夫季孫、孟孫、叔孫曾“三分公室”,而後季孫氏權勢日益增大。魯哀公時,季康子為擴大勢力,急欲吞併顓臾,從而謀求奪取魯國政權。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況通報給孔子,孔子當即反對季氏伐顓,同時也對冉求與子路進行批評教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孔子治理天下的理念並未被當世所採納,儘管孔子嚴厲地教育了冉求與子路,但季孫氏最終還是討伐了顓臾,而且將之吞併了。可見,在春秋末期,禮崩樂壞,諸侯各自力政,他們摒棄仁義禮樂,以武力征伐爲能事,強淩弱、眾暴寡在當時已是常事。枉費了夫子如此苦口婆心,同時也說明了周制將徹底解體,社會必將步入新的時代。
我們且看孔子是如何教育其門下的吧:當季孫氏的家臣冉有與子路向孔子通報將要討伐顓臾的動議時,孔子起先只是委婉地勸說他倆,一個“無乃”,將批評的語氣降緩了不少。然後是給冉有與子路講明了不能討伐顓臾的道理:一是顓臾曾是周天子任命的蒙山祭祀主,且其疆土處在魯國邦域之中,屬於社稷之臣,沒有理由去討伐它。然而冉有兩人並沒有完全接受孔子的意見,而是將討伐顓臾的責任推託到季孫氏身上,從而撇清自己的責任。孔子聽到後比較反感,於是例舉古代史官周任的說道:“做臣子的當量力而行,不能則止。”像你倆這樣,遇到主子傾危時不去把持,遇上主子將要摔跤了不去扶持,那還用你們這些輔佐臣子幹嘛呀!況且你倆的話錯了,凶猛的虎兕從籠子裏跑了出來,龜版與玉器被毀壞在匣子中,這難道不是管理者的過錯嗎?
當孔子的規勸到了這樣的程度,可冉有等還沒有服氣,反而認為顓臾的防禦堅固且靠近季孫氏的私邑費縣,而今若不攻取,後世必將成為季氏子孫的憂患。孔子聽了這番話之後有些惱火了,但他還是耐心地教導弟子說:“冉有!君子討厭那些不直接說自己目的而要找個託辭的人。”而後,孔子道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孔子認為擁有邦國的人不擔憂疆域小而應擔憂分配不均,不用擔憂國家財富貧乏而要擔心國家不安全。若分配公平便無貧窮,人民相處友好便不怕疆域狹小,舉國相安便不會傾危。若能做到這些,遠方的人不服,則可增強自身的文德以感化對方。待到招徠對方來了,則要安頓好他們(即用禮樂教化他們)。可而今冉有與子路兩人輔佐季孫氏,遠人不服不能將之招徠,國家分崩離析而不能把守,卻要打算在本國中大動干戈。如此一來,我擔心季孫氏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朝堂之上了。
孔子的這種理念雖然無法被春秋末期的諸侯所接受,但他所說的有國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倒是千古不變的鐡律。中國數千年來,朝代的更替不停,每次均是因為貧富不均所致;而對於邊塞邦國,往往可“修文德以來之”,形成友好關係。孔子的這些理念,多少爲後世君王所採納,對後世治國理政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季氏將伐顓臾》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