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人境遺民
人境遺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974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祭陳同甫文》鈔記

(2023-09-17 10:42:45)
标签:

书法

文化

陳亮(1143年~1194年),原名陳汝能,字同甫,號龍川,後世稱為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省永康市)人,是中國南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 陳亮一生“才氣超邁,喜談兵事,宋孝宗時,被婺州以解頭薦。乾道五年(1169年),陳亮上《中興五論》;淳熙五年(1178年),再詣闕上書,極論時事,反對和議,力主抗金。爰遭奸人嫉恨,曾兩度入獄。出獄後志氣益勵,淳熙十五年(1188年),第三次上書,建議由太子監軍,駐節建康,以示銳意恢復。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陳亮被人誣告,第三次下獄,次年出獄。紹熙四年(1193年),陳亮參與科舉,被宋光宗親擢為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然未及就任而逝,享年五十二歲。宋理宗時,追謚陳亮“文毅”謚號。陳亮一生倡導經世濟民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指摘理學家空談“道德性命”,因創立永康學派。他與朱熹雖友善,但論學則冰炭不相容,曾多次與之展開過“王霸義利之辯”。所作政論氣勢縱橫,筆鋒犀利;詞作亦感情激越,風格豪放,顯示其政治抱負,是宋詞中“豪放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有著作有《龍川文集》行世 。
辛棄疾、陳亮所處的時代,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出現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女真貴族佔領了北方的廣大地區,南宋朝廷偏安東南一隅,南宋內部主戰派和主和派一直在激烈地斗爭。辛棄疾是一個力主抗戰的愛國志士,但並沒有得到朝廷的任用,盡管他滿懷壯志,卻依舊是抑郁難伸。陳亮和辛棄疾一樣,飽受人生坎坷。他奔走呼號,堅持抗戰,極力反對投降求和,曾經幾次上書南宋最高統治者,陳說恢復國土大計,不但沒有引起重視,還屢次被捕下獄,遭際十分困苦。辛棄疾和陳亮的友誼正是建立在二人至死不渝地主張抗戰恢復國土這一共同愛國志向上的。因而陳亮的逝世,對辛棄疾來說,不僅是失去了一位志趣一致的好友,而且也是失去了一位竭誠抗戰、終生不渝的伙伴。這篇祭文是悼念死者的,但作者卻不僅僅局限於對死者的悼念,也不僅僅只贊揚陳亮的生平為人,而是時時把作為生者的自己與死者聯係起來,悲憤沉鬰,尤見其感情之真摯。文中既寫了陳亮的愛國抱負,又寫了二人之間的深厚友誼,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陳亮懷才不遇的深切惋惜,抒發了郁積在心的感慨和悲憤。這就使得這篇祭文表現出一個顯著的特點:悲憤交加,情感深摯。
本祭文一提筆便着力彰揚陳亮的文才,所謂“落筆千言,俊麗雄偉,珠明玉堅”無疑是對陳亮文才的充分肯定。對於陳亮來說,他人的文章正處窘境之時,而陳亮文卻思沛然滔滔,除了像莊周與李白一類奇才,誰敢居於同甫之右?接著正面評價陳亮的志向,謂陳亮雄心壯志超逸萬夫,即便喜好談兵的張橫渠也將因之遜色。其一腔壯志,慷慨激昂,誓將掃盪胡虜殆盡,封狼居胥山,至於漢代的臧宮與馬援之輩,與陳亮相比莫過是庸奴。
上蒼對於同甫,自是豐盈其稟賦,俾其才智謀略橫生,論述更是凜然高峻。若使同甫能及早得意,即便比之賢相伊尹,他也將面有愧色。然而時運太過不濟,致使同甫行年五十,還是一介布衣。同甫時常憑其才華上書置言,致使朝堂庸碌之輩對他厭惡,乃至構陷俾其下獄。正所謂楊意不逢,懷才難遇,人主焉知同甫胸懷經天緯地之才?那些嫉賢妒能之輩紛紛構陷同甫,致使他多次下獄,儘管如此,天下人反而更相信同甫乃天下之偉人。
經過多番磨礪,同甫在科場還是一舉奪魁,被天子欽定第一名狀元。此後的同甫自可大展宏圖,實現其收復國土失地,中興趙宋的大志。然而命途太多乖舛,正當同甫得意之時,同甫便一病不起,乃至早亡,真是天妒英才!作為尚在世間存活的摯友,幼安想要與同甫憩於鵝湖,兩人共酌瓢泉而極論世事,已是不可能的奢事了。
篇終之處,幼安情知“悲之無益”,但痛失如此摯友,涕淚竟不受人控制地橫流。嗚呼哀哉!我今作文致奠於先生靈前,同甫泉下有知乎?尚在臨鑒斯景乎?毫無疑問,全文是亦訴亦泣而成,其間敘事亦是泣訴,足見兩人情誼之深。
附原文
祭陳同甫文
辛棄疾
嗚呼,同甫之才,落筆千言,俊麗雄偉,珠明玉堅。人文窘步,我則沛然,莊周李白,庸敢先鞭!
同甫之志,平蓋萬夫,橫渠少日,慷慨是須,登封狼胥,彼臧馬輩,殆其庸奴。
天於同甫,即豐闕稟,智略橫生,議論風凜。使之早遇,豈愧衡伊?行年五十,猶一布衣。間以才豪,跌宕四出,要其所厭,千人一律。
不然少貶,動顧規檢,夫人能之,同甫非短。至今海內,能誦之書,世無楊意,孰主相知?
中更險困,如履冰崖,人皆欲殺,我獨憐才。脫廷尉系,先多士鳴,耿耿未阻,闕聲浸宏。蓋至是而世未知同甫者,益信其為天下之偉人矣!
嗚呼,人才之難,自古而然,匪難其人,抑難其天。使乖崖公而不遇,安得征吳入蜀之休績?太原決勝,即異時落魄之齊賢。方同甫之約處,孰不望夫上之人謂握瑜而不宣。今同甫發策大廷,天子親寘之第一,是不憂其不用;以同甫之才與志,天下之事孰不可為,所不能自為這天靳之年!
閩浙相望,音問未絕,子胡一病,遽與我訣!嗚呼同甫,而止是耶?
而今而后,欲與同甫憩鵝湖之清陰,酌瓢泉而共飲,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可復得耶?
千里寓辭,知悲之無益,不涕不能已。嗚呼同甫,尚或且臨監之否!
《祭陳同甫文》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