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柳宗元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殺。由於政治上的失意,柳宗元寄情於山水,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柳宗元一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本篇屬《八記》的第四篇。
通篇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記小石潭及其週邊景色;第二部分交代此次同遊者名姓。在第一部分之中,作者細膩地記敘了小石潭及其週邊景色,烘染出了清幽雋冷、孤凄悲涼的氣氛。
首先,作者交代了小石潭坐落的位置,它位於鈷鉧潭西小丘的西邊百二十步處。小石潭處在深深篁竹包圍的清幽環境中,然隔著篁竹卻可以清晰地聽出如同佩環般的水流之聲,這便誘發好奇的人們去伐竹取道以探求之。整個小石潭以一塊整石頭構成,石潭的岸邊乃是由這塊整石翻捲向上而成,好似一個規模略大的盆景。石潭近岸處怪石嶙峋冒出水面,好似形狀各異的小島,好生令人歎奇。而在小潭岸邊,長滿了青翠的小樹與綠色的藤蔓,那樹與藤相互纏絡,經微風撼動而參差披拂。
其次,石潭雖小,但潭水特別清澈,且潭中也不是空無一物,而是有近百尾小魚在潭中游弋。由於潭水之清,魚遊水中,恍若在空中游動一般。那些小魚有時呆若木雞一動不動,忽而又疾速地游向遠方,它們在水中往來輕快地飄游,好似與遊人共樂一樣。
再次,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則會見到一條如同北斗一般曲折流動的小溪,隨著山勢的起伏而溪流或明或滅,隱約可見。溪流的兩岸石勢如同犬牙一般,互相交錯咬合,人們無法望見這小溪的源頭。
置身此景的遊人,被四面的小竹、青蔓與翠樹包圍,而此地寂寥無人,著實是寂靜至極。令人油然而生清冷寂寥、神清魄寒之感,遊人自然不敢久居此地,由是作者記敘了此景離去。
第二部分交代同遊之人名,其間有與子厚一般被貶謫到永州的吳武陵,還有子厚的朋友龔古與子厚之弟柳宗玄。另外還有隨從而來的崔家兩位後生,一個名叫恕己,另一個名曰奉壹。
全文僅僅百有餘字,然通篇結構謹嚴,所記景物層次清晰,給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其遠景與近景相映成趣,動景與靜景相互媲美,所記游魚活靈活現,所寫竹樹藤蔓如在目前,而風聲泉韻更是動人心魄,一同烘染出清、幽、雋、冷之境界。這種風格也是柳子厚一貫所追求的清雋境界,正如其詩作《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般,保持着其統一的藝術風格。
附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