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莊子·逍遙遊》節鈔記

(2023-08-17 10:17:11)
标签:

书法

文化

《莊子·逍遙遊》乃內篇之首章,其間關於鯤鵬的傳說,著實描述得出神入化。作者展開想象的翅膀,率意翱翔於萬里雲空,從而繪出鵬鳥之化生以及海上遷徙至南冥的場景。寫鵬鳥之起飛,其羽翼就像垂天之雲,那種碩大無比的海鳥之形象,灼然進入讀者眼帘。而後作者援引經典《齊諧》進一步佐證此事,其中“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一語,將這大鳥起飛的助飛到升騰之過程表述得惟妙惟肖。由是作者進一步展開想象,設想此刻大鳥俯瞰下界,則如同野馬的雲氣之翻湧,空中浮游的塵埃等全部展現出來了,這些便是空中的生物用鼻息吹拂而成。由是作者進入深深的冥想,那深藍的天色,是蒼天的本色嗎?還是因為它深遠無極而呈此色呢?
值得稱頌的是作者走筆至此,並未停留在原地,而是奮博想象的羽翮深思鵬鳥飛行的原理。莊子先是從液體的浮力想象入手,他認為如果水的積累不夠深,則承負大船便缺少浮力,假如將一杯水傾覆在堂室地面的下凹處,那麽只能承載起芥草葉那麽小的舟,如果將杯子放上去便會粘着。同理,如果風(空氣)的積累不夠高厚,那麽承載大鳥也將無力,以故鵬鳥起飛之後翅膀拍擊水面有三千里,旋風式上升有九萬里,使大量的風(空氣)在下面承托。如此之後,鵬鳥才能背負青天,展翅飛往目的地,不會阻礙而跌落。
值得引起我們重視的是我國古人對自然科學有著高深的研習,只是他們不善於用西式的表述方式來演繹,而是採用富於想象的文學方式表達。莊子在這裏不但發現了液體(水)的浮力,同時也進而由水聯想到空氣的浮力,他的這一發現比古希臘哲學家阿基米德(前二八七~前二一二)早了將近一個世紀。這是後世研讀《莊子》者所習而不見的,乃至忽視了《莊子》一書中所演繹的科學原理,誠爲可歎可惜矣!另一方面,中國的學術的表述方式往往富於想象,其語言也富有文學性,因而被西方那些輕浮之徒認為是童話寓言。就拿醫學來說,從《黃帝內經》到《傷寒論》等諸種醫學典籍,對於病理病機之剖析可謂深入精當。然而其表述方式並非如當今西醫的化學分子分析方式,這種化學分析方式是一種機械呆板的東西,並無整體全局觀念,也不會顧及患者身體的全局。說到底只是一種支離破碎的學說,然而它竟完全取代了中醫,霸佔了杏林陣地,造成了種種醫療慘劇。說白了,近百年由於外敵入侵,造成了我國文化逐漸地消亡,也貽誤了國人身心,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廢物(西醫)。
走筆至此,想起老夫三十年前曾就此寫過一篇短文,刊發在《語文月刊》,姑將此文附贅於後。

《莊子》的浮力說
兒時讀《莊子》的《逍遙遊》篇,只是囫圇吞棗地把它背下來。而今隨著年事的增高,對《莊子》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也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了。特別是《逍遙遊》中的那段話,它揭示了一種自然科學的原理,而尋常總是在我的眼皮底下溜過去了,實在不應該。今將《逍遙遊》中的這段文字鈔錄如下:“……《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爲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讀完《莊子•逍遙遊》中的這段話,我們可以從中悟出兩個耐人尋味的哲理。第一是莊子以豐富的想象力與嚴密的哲理思辯,顯現了物理學上浮力的原理。更值得推許的是他還能由液體的浮力(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聯想到氣體的浮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莊子的這一發現比古希臘哲學家阿基米德(前二八七~前二一二)將近早了一個世紀,何以東西方兩位大哲對於浮力這一科學原理的認識,會在人類那個足不出戶的時代不謀而合呢?這是頗耐人深思的。並且,莊子以寓言的形式所表現的哲理思考,與阿基米德那種邏輯實證方式相比,則更具有東方文化的思辯特色。
第二,《莊子》的這段話對於我們治學與作文也頗有啓發意義。蘇軾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雜說•送張琥》),也許是從這裏獲得了某種啓示吧。知識的積累,尤其是第一手資料的收集,是成就某種學問的先決條件,也是一個真正的學者所應該具備的素養。(原載《語文月刊》1993年7月號)《莊子·逍遙遊》節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