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鈔記
标签:
书法佛学 |
今日乃農曆六月十九日,相傳爲觀音大士成道之紀念日,爰鈔《心經》一卷以示紀念焉。於佛典之中,般若歷來爲諸佛之母,這在諸多佛典之中均有記載。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十四,有這麽一段經文:“佛告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生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須菩提!得是諸法因緣故,名為佛。須菩提!以是故,深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須菩提!諸佛說五陰是世間相。’”惟其如此,般若在佛教中則有佛母之稱。既然般若爲諸佛之母,能生諸佛,那麽又有何物能生般若呢?站在參究的角度,我們除了要把握萬法歸一之理以外,還得深究一歸何處。
帶著這個疑團,筆者曾參究過許多時日,一朝豁然開朗,悟得慈悲能生智慧之理。按照佛典的基本教義,或謂以拔苦為慈,與樂為悲;又有以與樂為慈,拔苦為悲者。前者基於南本《涅槃經》卷十四中曰:“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後者源自《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其間有“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之語。不管如何詮釋,終歸離不了拔苦和與樂二者,也就是說要給眾生拔除痛苦,給予他們快樂。惟其如此,南本《涅槃經》卷十四云:“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觀無量壽經》亦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慈悲為萬善之基本、眾德之伏藏。”《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則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亦以大慈悲力故,於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沒。”
要而言之,只要具有慈悲之心,則具有向善之進階,若慈悲心至誠,則自可生起智慧。此智慧在佛典中謂之“般若(梵文Prajñã音譯)”,謂能如實瞭知萬法真諦之智慧,它是超乎世俗聰慧觀念的一種無上慧。吾人一念慈則天下萬物皆善,天地之間充斥菩薩;反之一念羅剎之心起,則天地之間皆惡魔矣。因而我們平昔培養自己的慈悲心,便是培育自家的智慧,亦是培育自家的福田,日積月累,自可得到諸佛之所護念。
前一篇:《馮伯田詩集序》摘鈔記
后一篇:《袁家渴記》鈔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