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記》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墨池在江西省臨川縣,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硯處。據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池邊習字,池水盡黑。曾鞏欽慕王羲之的盛名,於慶歷八年(1048年)九月,專程來臨川憑吊墨池遺跡。州學教授(官名)王盛請他為“晉王右軍墨池”作記,於是曾鞏根據王羲之的軼事,寫下了此篇散文《墨池記》。
本文從傳說中王羲之墨池遺跡入筆,巧妙地借題發揮,撇下“墨池”之真假不著一言,而是重點論及王羲之本人,說明王羲之書法的成功取決於其後天的不懈努力,順理成章的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全文通過記敘、議論的不斷交匯融和,顯示出層層波瀾起伏,從而突出了重視後天學習這一主題。涵詠全文,我們覺得它是為一篇文情並茂而又議論風生、結構謹嚴而又筆法活脫的優秀作品。
末了,筆者對於文獻所記王羲之的相關遺址的真偽,又良有感觸焉。如果是王羲之生前行跡所至,且留有墨跡或其他行蹤者,文獻所記自然值得尊重且保護。而尚有許多地方是王逸少足跡所未至,然後世好事者往往偽託王右軍事跡,以附驥顯名。本文中的“墨池”真偽自然未辨;又在東坡《遊蘭溪》一文中,也載“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李夢陽《遊廬山記》亦載“王羲之嘗寓此洗墨飬鵝,皆有池,其南有温泉焉”;宋人王令《潤州逰山記》亦曰“下求晋將軍王羲之銘而觀之”云云。若廣尋文獻,諸如此類記載將會更多,究其實有幾處是真,又有多少屬攀龍附鳳者耶?當此人沒後名聲寂寂,則不曾有人攀附之;若此人死後名聲甚高,則自然不乏依草附木者焉。可見趨炎附勢、附驥顯名,本是國人之常態,不足為奇,無怪乎孔聖人尚有“君子沒世而名不稱焉”。對於這種國人之常態,老朽寧終生可名聲寂寂,亦不敢苟且行事,更遑論釣譽沽名也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