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送琛上人南遊序》鈔記

(2023-06-09 10:37:28)
标签:

书法

文化


與韓昌黎相比,柳子厚於佛教誠真學者也,不似昌黎那般簡單地“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讀罷《送琛上人南遊序》,我們發現子厚對於佛學,真還曾下過一番功夫,因而子厚對於佛教界的批評,自是鞭辟入裏了。
透過這篇贈序,我們發現子厚對於佛教的把握是系統且完整的,其論述佛理也切中肯綮。子厚認為佛陀去世已久,然而其作為佛經乃留存於世間的言論,也是直接掌握佛教的唯一依據。對於佛教中的三藏,子厚的詮釋也非常得體,比如“言之著者為經,翼而成之者為論”一語,真扼要得當矣。雖然對於佛典的律藏尚未涉及,這一方面因俗家讀律藏不合規,另一方面也不宜當著出家人言律藏。接著,對於佛門教義的闡述,子厚緊扣“般若”與“涅槃”展開,這正好概括了佛典的基本要義。如果離開般若教義,則佛教頓失思辨特性,因而佛典以般若爲諸佛之母。人們學佛的歸宿在乎生命之解脫,以故涅槃乃人生的解脫之門,所謂“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乃佛陀金口所宣也。縱觀中國佛教的弘傳歷程,先祖大德由比附老莊的格義佛學,進而到徹底把握般若妙義,這是晉代以前佛教弘傳的基本理路。然後由法顯西行求法,帶回了很多佛典,此後法顯南下建康,譯出了六卷本《涅槃經》。與此同時,在北方有曇無讖在北涼譯出了四十卷本《大涅槃經》,佛門涅槃的教義由是比較完整地輸入了中國。正是因為佛門的最根本教義已經弘傳到了中國,因而中國佛教此後便發展成了宗派佛教,三論、天台、華嚴、禪宗諸宗相繼產生。
老夫研習禪學半生,雖然頗有成果,然不敢懈怠,且老而愈發認為禪門“不立文字”對於推翻經論似有過甚。學人初入佛門,自當以佛典為師,深入經藏,方於佛門教義有所把握。只有把握了教義,方可跳出文字,對繁瑣的教義加以簡化,直了心性,從而見性解脫。所謂“不立文字”,乃是有了文字方可不立,若本無文字,談何立與不立?因而睦庵禪師《祖庭事苑》卷五曰:“傳法諸祖,初以三藏教乘兼行。後達磨祖師單傳心印,破執顯宗,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不立文字,失意者多,往往謂屏去文字以默坐為禪,斯實吾門之啞羊爾。且萬法紛然,何止文字不立者哉!殊不知道猶通也,豈拘執於一隅?故即文字文字不可得,文字既爾,餘法亦然。所以為見性成佛也,豈待遣而後已!”為此,子厚認為如果離開佛教經論,“妄取空語,而脫略方便”,將會產生“顛倒真實,以陷乎已,而又陷乎人”的後果。還有某些參學未透之禪和,他們執持禪之本體而忽視其妙用,或把持妙用而昧失本體,均未真正把握禪法妙義,這是子厚所說的“世之所大患”。
相對而言,琛上人則不然,他“觀經得‘般若’之義,讀論悅‘三觀’之理,晝夜服習而身行之”。識得般若,自然把握了佛母,進而三諦圓融,一心三觀,則將佛法布洽於身體髮膚矣。琛上人非但自己“晝夜服習而身行之”,而且凡遇後學求法,則為講說,可謂弘法勤勉矣。由於琛上人勤勉弘法,以故“從而化者,皆知佛之為大,法之為廣,菩薩大士之為雄,修而行者之為空,蕩而無者之為礙”。琛上人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他沒有因為自己貫通經論而貢高我慢,他把弘法作為自己的職責,諄諄教誨後學。為了將佛法弘傳到更廣的地域,琛上人此番擬南下桂林,子厚爰感佩於斯而譔文相贈焉。《送琛上人南遊序》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