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肇論·宗本義》鈔記

(2023-05-24 10:05:06)
标签:

佛学

书法

《肇論》之卷首,列《宗本義》章,旨在闡明般若之本義也。自漢明帝時佛法東傳,經過不斷的佛典傳譯與研習,國人由對般若的格義達到對般若實相的認知,在僧肇時期已趨圓成了。關於般若(梵語Prajñã,又譯作波若、般羅若、缽剌若。意譯為慧、智慧、明、黠慧)之詮釋,一般認為修習八正道、諸波羅蜜等,而顯現的真實智慧。它是如實認知世間萬法真實狀相的智慧,它並非是一般人所謂的聰慧,而是擺脫了世俗知見之束縛,以淩空觀照萬物實相之慧。行者一旦獲得了般若之慧,則可頓開茅塞,識得真如,成就無上之慧。以故在修行的六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被稱為“諸佛之母”,它成了其他五波羅蜜的根據,居於最重要的地位。
若以種類而言,般若有二種、三種、五種之別。二種般若有如下三者:(一)共般若與不共般若。共般若,即為聲聞、緣覺、菩薩共通而說之般若;不共般若,則僅為菩薩所說之般若。(二)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觀照一切對境之真實絕對者;此雖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稱般若。觀照般若,即能觀照一切法真實絕對實相之智慧。(三)世間般若與出世間般若:世間般若,即世俗的、相對的般若;出世間般若,即超世俗的、絕對的般若。又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則稱三般若。方便般若系以推理判斷,了解諸法差別之相對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實相、觀照般若之般若諸經典。又實相、觀照、文字三般若加境界般若(般若智慧之對象的一切客觀諸法)、眷屬般若(隨伴般若以助六波羅蜜之諸種修行),則稱五種般若。
吾人尋常觀物,總以為是實有,且以為萬物永恆不變,因而執著不捨,乃至自苦且苦它。若參透了般若實相,則萬法之存在,總賴諸緣之和合以幻成某物,緣聚則幻相生成,緣滅則幻相消失。且世間萬法並非恆常存在,它們總是隨緣剎那生滅,以故吾人前一剎那所識得之某物,後一剎那已非其原物矣。而人們尋常所執持之某物,瞬目之間已非原物,而我們竟然耽着不放,何其愚昧!若我們識得此理,則某物有緣於我,我便姑且受用此一因緣,若轉瞬緣盡,則亦將隨緣而無失去之悵。僧肇所謂“聖人之心為住無所住矣”,實源自般若經典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亦即緣會而幻相生,緣滅而幻相滅。因而聖人觀物,但觀萬法虛妄,緣得萬法實相也。
俯瞰漚和萬法,一切自如,在我不喜,離我不驚,一任隨緣生滅,方是行者觀物之道。持此觀者,忘懷得失於內,放浪形骸之外,不為世法所縛,以故來去自如而透脫自在也。
《肇論·宗本義》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答慧琳難鈔記
后一篇:心經鈔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