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陳情表》

标签:
文化书法 |
禪門《陳情表》
——題洞山《辭北堂書》後
其實,佛教徒之辭親出家,披剃受戒,並不全是捨君親眷屬而遁入空門,恰恰是發大弘愿誓以成無上之忠孝節義。今乘閑讀日僧慧印所輯之《洞山語錄》,見其卷末收有良价禪師的兩篇《辭北堂書》,從中足可見到佛教徒比世俗更重忠孝。以故謅成此則短文,聊解世俗之惑,更勖出家之眾云爾。
母子之情,親子之愛,人皆如此。從洞山禪師母親的致書可以見到,她雖然同意了洞山出家,而內心卻十分難以割捨。茲錄片語,即可見其一斑。
吾與汝夙有因緣,始結母子恩愛情分。自從懷孕禱神佛,愿生男兒,胎胞月滿,性命絲懸。得愿遂心,如珠愛惜,糞穢不嫌於臭惡,乳哺不倦於辛勤。稍自成人,遂令習學,或暫逾時不歸,便作倚門之望。來書堅欲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賴!子有拋娘之意,娘無捨子之心。一自汝住地方,日夜常灑悲淚,苦哉苦哉!……
如此骨肉情深,何止形諸紙墨者哉!然其形諸文字者,即已令人不忍卒讀了。若不理解洞山禪師之大愿,則對大師之出家將不啻是不可理解,反而會將他的無上大慈當作大忍。但當我們一讀《辭北堂書》後,即知大師不只是極盡人倫之禮,而且立誓要荷擔如來之菩提,拔濟歷劫父母於三途。由是可知,披剃事佛,不只是不違世法之孝道,相反,它還是一種最完美的報父母恩的行持之道。還是讓我們摘讀洞山的一段《辭北堂書》吧。
伏聞諸佛出世,皆從父母而受身;萬匯興生,盡假天地而覆載。故非父母而不生,無天地而不長,盡沾養育之恩,俱受父母之德。嗟夫一切含識,萬象形儀,皆屬無常,未離生滅。雖則乳哺情至,養育恩深,若把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侍養,安得久長!故《孝經》云:“雖日用三牲之養,猶不孝也。”相牽沉落,永入輪回,欲報無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載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三恩四有,無不報矣。故經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良价捨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伏惟父母心開喜舍,意莫攀緣,學凈飯之國王,摩耶之聖后。他時異日,佛會相逢,此日今時,且相離別。良非蒙違甘旨,蓋時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問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生。伏冀尊懷莫相寄憶。
書后附詩二首,此處暫不贅錄。北堂一詞典出《詩經·衛風·伯兮》,後專為慈母尊稱。從良价禪師母親的信中可知:“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大師的尊母正處風燭殘年。站在世法的角度上看,骨肉之親,母子情至.人盡皆同,因此,洞山禪師並不是一出家便捨家,而是於出家之後具書辭呈。這與世俗所謂的“出家便是無家”,甚至而六親不認判然不同。今讀洞山禪師此信,不止是可以糾正教外對佛門辭親的偏見,而且可以使教內二眾端正報“四恩”的態度,從而達到圓融世出世法的境地。
洞山禪師之《辭北堂書》,篇首即列天地父母之恩,然於父母養育之恩,以“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侍養,安得久長!”佛門之報恩,非同世俗之以利養供之,而在於先自身修證佛果,然後再度父母出六道之中。因此,良价禪師之慈母在收到大師的兩封信后,深明了佛法大義,作回書云:“今既誓不還鄉,即得從汝志。不敢望汝如王祥臥冰、丁蘭刻木。但如目連尊者度我,下脫沉淪,上登佛果。”可見,區區細微利養,不足以彰顯佛門之大慈大悲,也非佛門法施之最了義。因而,舉凡發大愿誓出家的宗師,其辭親並非不孝不悌,反而是行最究竟的大孝大悌,這是世俗所不解佛教徒辭親出家之處。今以洞山禪師《辭北堂書》以明之,足以解世人之惑,亦可避外道之誣。
其次,佛教徒之自度度親,還不算是佛門行持之最了義。作為一個覺行圓滿的大德,將會力爭成就此四弘大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邊誓愿斷,法門無邊誓愿學,無上佛道誓愿成。”(見《壇經》)因此,洞山禪師在《辭北堂書》中,不只是表明了自己將以成無上正道來報母親的養育之恩,而且還誓愿要“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佛教是講緣起的,依緣生之理而論,一切合識之流轉,前無起點,后無終點,唯有修證佛法以出常流,方免流轉。若此則無始劫以來,以因緣和合之故,則將有無量世之父母,亦將有無量世之子孫,這在慧遠法師的《三報論》及《明報應論》中均已論及。因而,佛教在報父母恩中,就遠不止局限於報今生父母這個圈子了,它有點類似於孟夫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佛法之慈悲度生,已遠遠地超出了孟子的仁義與惻隱之情:站在方便的角度上講,佛門所報的四恩中有父母恩與眾生恩之別;站在不二法門的境界上講,眾生恩與父母恩並無根本差別,但有“眾生無邊誓愿度”之大愿。千生乃至曠劫以及曠劫之父母,有的可能出了常流,但諸多尚沉淪於六道(尤其是下三道之中),因而,佛教徒之辭親出家,立誓要報父母之恩,其實質上與報眾生恩是統一的。“謹具尺書辭眷愛,愿明大法報慈親”,從洞山禪師辭母的詩偈中,足可見出大師報恩願力的弘深。惟其有此誓愿,大師不只是成就了無上之佛道,而且還親創禪門曹洞一宗。
此外,站在語言文字的角度上講,洞山禪師的兩封辭親書,均援引了外典,也不違世情。諸如上信中之篇首由世法入題而談,且援用儒典《孝經》中“雖日用三牲之養,猶不孝也”(參見《孝經·纪孝行章第十》)之語,足以見到大師在修證佛法時,並不違世法。在《後寄北堂書》中,大師云:“阿兄勤行孝順,須求水里之魚;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筍。”這中間就用了兩個典,一是晉代王祥臥冰得魚之典,二是三國時孟宗哭竹出筍之典。王祥、孟宗均以孝行動人而名垂后世,以故元人郭居敬將他們輯為《二十四孝》。正因為大師能援引儒典世法之語,以故字字動人心曲,語語不違孝行,讀之頗似有世間《陳情表》之韻格。在另一方面,大師之援引儒典世法語以辭母,亦是大師的一種善巧方便。記得大師在溈山與雲巖處參“無情說法”公案時,二位大師均有“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之語。同理,倘使大師在這里以出世間法之語來開示慈母,其母未必一聞即曉,而大師籍世法以開示出世間法,不啻使慈母心開喜捨,而且也使她明白了大師的出家修行、自度度人,乃是深報四恩的大行。“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洞山禪師之辭親書能圓融世出世法,非特於開示世人饒有益處,也顯現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義趣。
也許由於洞山禪師的師承原因,曹洞一宗在修出世間法的同時,兼融了世法的某些合理因素。他所創立的“五位君臣”法門,未免不從雲巖所傳授的《寶鏡三昧歌》中受到某些啟示和影響。從他的辭親書中重孝行這一點,即可從《寶鏡三昧歌》中找到某些理論依據,諸如“臣奉於君,子順於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等語即是。要而言之,出家與孝敬父母,修佛法與圓融世法,並不相違背。今之佛弟子,讀洞山之辭親書,也會理解兒子出家乃為一大事因緣,頓捨攀緣之心。若能如此讀洞山辭親書,無論在家出家,均會蒙效法益。
——題洞山《辭北堂書》後
其實,佛教徒之辭親出家,披剃受戒,並不全是捨君親眷屬而遁入空門,恰恰是發大弘愿誓以成無上之忠孝節義。今乘閑讀日僧慧印所輯之《洞山語錄》,見其卷末收有良价禪師的兩篇《辭北堂書》,從中足可見到佛教徒比世俗更重忠孝。以故謅成此則短文,聊解世俗之惑,更勖出家之眾云爾。
母子之情,親子之愛,人皆如此。從洞山禪師母親的致書可以見到,她雖然同意了洞山出家,而內心卻十分難以割捨。茲錄片語,即可見其一斑。
吾與汝夙有因緣,始結母子恩愛情分。自從懷孕禱神佛,愿生男兒,胎胞月滿,性命絲懸。得愿遂心,如珠愛惜,糞穢不嫌於臭惡,乳哺不倦於辛勤。稍自成人,遂令習學,或暫逾時不歸,便作倚門之望。來書堅欲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賴!子有拋娘之意,娘無捨子之心。一自汝住地方,日夜常灑悲淚,苦哉苦哉!……
如此骨肉情深,何止形諸紙墨者哉!然其形諸文字者,即已令人不忍卒讀了。若不理解洞山禪師之大愿,則對大師之出家將不啻是不可理解,反而會將他的無上大慈當作大忍。但當我們一讀《辭北堂書》後,即知大師不只是極盡人倫之禮,而且立誓要荷擔如來之菩提,拔濟歷劫父母於三途。由是可知,披剃事佛,不只是不違世法之孝道,相反,它還是一種最完美的報父母恩的行持之道。還是讓我們摘讀洞山的一段《辭北堂書》吧。
伏聞諸佛出世,皆從父母而受身;萬匯興生,盡假天地而覆載。故非父母而不生,無天地而不長,盡沾養育之恩,俱受父母之德。嗟夫一切含識,萬象形儀,皆屬無常,未離生滅。雖則乳哺情至,養育恩深,若把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侍養,安得久長!故《孝經》云:“雖日用三牲之養,猶不孝也。”相牽沉落,永入輪回,欲報無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載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三恩四有,無不報矣。故經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良价捨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伏惟父母心開喜舍,意莫攀緣,學凈飯之國王,摩耶之聖后。他時異日,佛會相逢,此日今時,且相離別。良非蒙違甘旨,蓋時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問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生。伏冀尊懷莫相寄憶。
書后附詩二首,此處暫不贅錄。北堂一詞典出《詩經·衛風·伯兮》,後專為慈母尊稱。從良价禪師母親的信中可知:“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大師的尊母正處風燭殘年。站在世法的角度上看,骨肉之親,母子情至.人盡皆同,因此,洞山禪師並不是一出家便捨家,而是於出家之後具書辭呈。這與世俗所謂的“出家便是無家”,甚至而六親不認判然不同。今讀洞山禪師此信,不止是可以糾正教外對佛門辭親的偏見,而且可以使教內二眾端正報“四恩”的態度,從而達到圓融世出世法的境地。
洞山禪師之《辭北堂書》,篇首即列天地父母之恩,然於父母養育之恩,以“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侍養,安得久長!”佛門之報恩,非同世俗之以利養供之,而在於先自身修證佛果,然後再度父母出六道之中。因此,良价禪師之慈母在收到大師的兩封信后,深明了佛法大義,作回書云:“今既誓不還鄉,即得從汝志。不敢望汝如王祥臥冰、丁蘭刻木。但如目連尊者度我,下脫沉淪,上登佛果。”可見,區區細微利養,不足以彰顯佛門之大慈大悲,也非佛門法施之最了義。因而,舉凡發大愿誓出家的宗師,其辭親並非不孝不悌,反而是行最究竟的大孝大悌,這是世俗所不解佛教徒辭親出家之處。今以洞山禪師《辭北堂書》以明之,足以解世人之惑,亦可避外道之誣。
其次,佛教徒之自度度親,還不算是佛門行持之最了義。作為一個覺行圓滿的大德,將會力爭成就此四弘大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邊誓愿斷,法門無邊誓愿學,無上佛道誓愿成。”(見《壇經》)因此,洞山禪師在《辭北堂書》中,不只是表明了自己將以成無上正道來報母親的養育之恩,而且還誓愿要“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佛教是講緣起的,依緣生之理而論,一切合識之流轉,前無起點,后無終點,唯有修證佛法以出常流,方免流轉。若此則無始劫以來,以因緣和合之故,則將有無量世之父母,亦將有無量世之子孫,這在慧遠法師的《三報論》及《明報應論》中均已論及。因而,佛教在報父母恩中,就遠不止局限於報今生父母這個圈子了,它有點類似於孟夫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佛法之慈悲度生,已遠遠地超出了孟子的仁義與惻隱之情:站在方便的角度上講,佛門所報的四恩中有父母恩與眾生恩之別;站在不二法門的境界上講,眾生恩與父母恩並無根本差別,但有“眾生無邊誓愿度”之大愿。千生乃至曠劫以及曠劫之父母,有的可能出了常流,但諸多尚沉淪於六道(尤其是下三道之中),因而,佛教徒之辭親出家,立誓要報父母之恩,其實質上與報眾生恩是統一的。“謹具尺書辭眷愛,愿明大法報慈親”,從洞山禪師辭母的詩偈中,足可見出大師報恩願力的弘深。惟其有此誓愿,大師不只是成就了無上之佛道,而且還親創禪門曹洞一宗。
此外,站在語言文字的角度上講,洞山禪師的兩封辭親書,均援引了外典,也不違世情。諸如上信中之篇首由世法入題而談,且援用儒典《孝經》中“雖日用三牲之養,猶不孝也”(參見《孝經·纪孝行章第十》)之語,足以見到大師在修證佛法時,並不違世法。在《後寄北堂書》中,大師云:“阿兄勤行孝順,須求水里之魚;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筍。”這中間就用了兩個典,一是晉代王祥臥冰得魚之典,二是三國時孟宗哭竹出筍之典。王祥、孟宗均以孝行動人而名垂后世,以故元人郭居敬將他們輯為《二十四孝》。正因為大師能援引儒典世法之語,以故字字動人心曲,語語不違孝行,讀之頗似有世間《陳情表》之韻格。在另一方面,大師之援引儒典世法語以辭母,亦是大師的一種善巧方便。記得大師在溈山與雲巖處參“無情說法”公案時,二位大師均有“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之語。同理,倘使大師在這里以出世間法之語來開示慈母,其母未必一聞即曉,而大師籍世法以開示出世間法,不啻使慈母心開喜捨,而且也使她明白了大師的出家修行、自度度人,乃是深報四恩的大行。“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洞山禪師之辭親書能圓融世出世法,非特於開示世人饒有益處,也顯現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義趣。
也許由於洞山禪師的師承原因,曹洞一宗在修出世間法的同時,兼融了世法的某些合理因素。他所創立的“五位君臣”法門,未免不從雲巖所傳授的《寶鏡三昧歌》中受到某些啟示和影響。從他的辭親書中重孝行這一點,即可從《寶鏡三昧歌》中找到某些理論依據,諸如“臣奉於君,子順於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等語即是。要而言之,出家與孝敬父母,修佛法與圓融世法,並不相違背。今之佛弟子,讀洞山之辭親書,也會理解兒子出家乃為一大事因緣,頓捨攀緣之心。若能如此讀洞山辭親書,無論在家出家,均會蒙效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