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佛三昧詩集序》鈔記

(2023-05-06 09:30:08)
标签:

书法

文化

佛教東傳,叢林修學,自古皆以“戒定慧”爲三無漏學,也唯有此三學可以俾學人得道。作為念佛法門的初祖慧遠大師,首倡念佛,其初衷蓋是依緣念力而存想於佛,乃至入三摩地,最後開悟得道。所謂“三摩地”,又譯作“三昧”,即修行者之心定於一處而不散亂之狀態,亦即後世禪定之謂也。足見,自古以來,唯有修學入定,因定方能生慧,開慧才可得道矣。除此之外,並無其他捷徑可走。觀夫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社,修學念佛法門,其同仁各自將自己修學所得寫成詩(在佛門亦可稱為偈),遠公由是結集其作,爰作序焉。
遠公此序開篇即詮釋“三昧”之義,謂之“專思寂想”,以“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也。這自然是對三摩地的最恰當詮釋,也是其廬山念佛結社之功用也,識得此處則可還原念佛法門之初心也。可見,慧遠大師這裏是通過繫念於佛,以達到“假修以凝神,積功以移性”之功效。其正定之境界,雖說“猶或若夫尸居坐忘,冥懷至極”,但只要修定者“御心惟正”,自當入於佛境也。通過“體寂無為而無弗為”的持久修習,自然可以達到“令脩短革常度,巨細互相違,三光迴景以移照,天地卷舒而入懷矣”的境界。至此,遠公詮釋三昧以及如何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均以和盤托出,其堅持三無漏之修學原則亦由斯畢見矣。
在詮釋完“三昧”之後,遠公落筆於“念佛”,並指出此法門之“功高易進”。而念佛依然是要落實在三昧上,乃至“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方可有得。至此境界,則自然“內照交映而萬像生焉,非耳目之所至,而聞見行焉”。達到了這樣的境界,才有可能體悟“淵凝虛鏡之體”,獲得“靈根湛一,清明自然”的見地。學人一旦獲得了這樣的境界,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徹見自家本來面目。惟其如此,在遠公門下的蓮社成員“咸思一揆之契”,由是夙夜勤修,精進不已。以故遠公於卒章處點明:只有用此“貞詣之功”的心境,方可領會這個詩集中的作品,因爲它們並非“文詠而已哉”!
非常遺憾的是後世念佛法門,竟大改遠公初衷,輕忽念佛入定而強調口唸,甚而至於像教小學生做作業一樣規定唸多少遍。若是正定精進者,自當口唸而內心存想,乃至緣唸而入定;若是淺薄輕浮者,則將有口無心,但以完成口唸次數爲務。觀當今狀況,後者居多,幾乎佔了絕大多數,甚而至於所謂法門宗師,亦乃如是。可見,後世淨土法門誤入歧途,由來尚矣,遠非一朝一夕也。要知道,自世雄於畢缽羅樹下夜睹明星見道,至後世宗師緣此修學,其中並無任何捷徑可行。若真有捷徑可走,那便是誤入歧途,最終將當浪死虛生,徒耗光陰而一無所得。足見,當今宗門無論修學何種法門,均當尊崇世雄當年教誨,堅持戒定慧三無漏學,方是正道。《念佛三昧詩集序》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