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註·江水》節鈔

标签:
书法 |
酈道元(466或472—527),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出生在范陽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境內)一個官宦世家,世襲永寧侯。少年時代就喜愛游覽。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準確記載,但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於是酈道元便給《水經》作注。
為了寫《水經注》,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水經》原來記載的大小河流有137條,1萬多字,經過酈道元注釋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條,共30多萬字,比原著增加20倍。書中記述了各條河流的發源與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狀況,以及火山、溫泉、水利工程等。這部書文字優美生動,也可以說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由於《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一門“酈學”。
酈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然兄弟不能篤睦,又多嫌忌,時論薄之。酈道元的《水經註》與裴松之《三國志注》、劉孝標《世說新語注》、李善《文選注》,並稱爲“四大名注”。
附原文:
江水又東,逕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前一篇:《孟子·告子上》摘鈔
后一篇:讀《送徐從事北遊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