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醉翁亭記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這篇著名的散文,就作於這個時期。通篇採用“也”字句而成,凡二十一“也”字,遂成此篇也。清人林雲銘《古文析義》卷十四所論此文,頗具卓見,因録如下:“亭在滁州西南兩峰之間,釀泉之上,自當從滁州說起,層層入題。其作亭之故,亦因彼地有山水佳勝。記雖為亭,而作亦當細寫山水。既寫山水,自不得不記遊宴之樂。此皆作文不易之定體也。但其中點染穿插,布置呼應,各極自然之妙,非人所及。至於亭作,自僧、太守、賓客、滁人皆有分,何故獨以己號醉翁為亭之名?蓋以太守治滁,滁民咸知有生之樂,故能同作山水之游,即太守亦以民生既遂,無吏事之煩,方能常為賓酣之樂。其所號醉翁,亦從山水之間而得,原非己之舊號,是醉翁大有關於是亭,亭之作始為不虛。夫然則全滁皆莫能爭是亭,而醉翁得專名焉。通篇結穴處在“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段。末以“樂其樂”三字見意,則樂民之樂,至情藹然。可見舊解謂‘是一篇風月文章,即施於有政,亦不妨礙’等語,何啻隔靴搔癢。計自首至尾,共用二十一個‘也’字,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讀之惟見當年雍熙氣象,故稱絕構。”

前一篇:2022年05月08日
后一篇:張君墨寶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