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移文》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北山移文》鈔記
南朝齊代之才子孔稚珪(447年~501年),曾官至御史中丞,其《北山移文》誠不失為諷刺偽君子之犀利檄文。在當年,讀書人十年寒窗,想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於是有人想出了先隱居而市名,然後再出仕之道,本移文中所鞭撻的周子便是其例。通過這種方式入仕,大致相當於今日古董之做舊,原本是一件今朝器物,值不了幾個錢,經過做舊處理之後便增價十倍乃至百倍。周顒本是一名平庸的讀書人,若憑他的學業入仕,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而且還不知道官階是否稱心。於是經過一番鍾山之隱居,利用士流擡高其身價,由是乃有“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周子終於“鈕金章,綰墨綬”,成為了一方大員。
其實,像周子這種情況何止發生於南朝的齊代,早在漢代的民謠就有所謂“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者。但在當年不管怎樣做,無論結局如何不公,總還得例行“舉”或“察”之程序。若到更後世便有“欽賜秀才”,“欽賜狀元”之文憑。但要獲得欽賜者畢竟會是寥寥,由是大多數人還得走“舉”或“察”之程序。這些都是封建社會裏舉人程序,比起科技進步的而今社會來又不知要落後多少。而今的在職文憑更是好拿,若是官階高一點的人士,不用自家去報名,更不用親自去受業,只須交代秘書一聲,一切會辦得妥妥帖帖。哪怕拿學位的那篇論文,秘書也會準備妥當,導師們自然也會禮讓這樣的高徒,順利地通過學位授予。
如此看來,中國古往今來的官場自有不少周子,無論是古代,抑或是今天,均是見怪不怪的常事。

前一篇:日喻鈔記
后一篇:2022年0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