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說送張琥》鈔記

标签:
书法 |
《稼說送張琥》鈔記
東坡寫給同年進士張璪的這篇《稼說》,對於治學分析得入裏,應視為勸學之佳篇。一般來說,工作之時或是上學時讀書,總是在壓力下務學,因而讀書總伴有不快。而今老矣,居家以讀書養心,倒是頗有愜意之感。原先需要快讀甚至跳讀者,而今可以緩下來,甚至還可以拿起書搖頭晃腦地涵詠一番。此時,讀書人與原書作者之間,產生了和諧的交融,亦可以說是透過書本在遙遠的時間與古人的對話。
而後世則不然,尤其是當代教育之課程設置,必須面面俱到,因而生員樣樣都沾了一點,但樣樣都只是淺嚐輒止。加之考試製度促使生員“背多分”,因而所學大多囫圇吞棗,迨考過之後原本交還老師。即便修完學業之後工作,同處一學科或研究所,做課題又必須考量種種關係與因素,因而本來可以一人從頭到尾做下去的課題,竟要切分成若干段,交由同事一塊完成。這樣雖可集中力量以快速完成某一課題,但其間弊端也是比比,尤其是研究前階段的同事可能忽略後階段內容,而做後階段課題的同事也可能不顧前階段的內容,乃至造成其知識割裂,缺少整體把握。在這種前提下完成的課題,其結論未見得就那般中肯,其前後銜接也未見得那般完善。
記得韓昌黎囑咐李翊有“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光”之語,可見古人對於學識基礎的雄厚之重視。在這裏,東坡也提出了“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正與昌黎持同一見解。因此,對於今之研究古文化科目的教學,似乎很有必要做些改進,盡量不要讓學生面面俱到,而要讓他們“沉浸醲鬰,含英咀華”,從而獲得紮實系統的知識,也讓他們在讀書中找到人生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