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缪崇群为原型之一、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电影《寒夜》海报)
缪崇群(1907-1945),著名散文作家。笔名终一,泰州人。在北京读完小学、初中,1923年转入天津南开中学读高中,1925年旅居日本,就读于东京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1928年回国后开始勤奋写作,与鲁迅有过通信、投稿关系,在《北新》、
《语丝》、 《现代文学》和 《奔流》等刊物上发表一系列作品。1930年在南京参加中国文艺社,担任
《文艺月刊》和《文学周刊》编辑。1935年移居上海专事写作。
在此期间,结识杨晦、巴金等作家和评论家,并在他们的帮助、支持下,先后出版散文集《晞露集》 (北平星云堂1933年)、 《寄健康人》
(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小说集《归客与鸟》(正中书局1935年)和译文集 《日本小品文》
(中华书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辗湖北、广西,在桂林的书店从事编译工作,任《宇宙风》编辑,与巴金过从甚密,在 《文丛》、
《创作月刊》、 《文艺杂志》上发表作品,出版散文集 《废墟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1939年9月流寓云南石屏,任教于小学。1940年流转贵州,最后落脚重庆,在书店从事编译工作,出版散文集
《夏虫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 《石屏随笔》 (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 《眷眷草》
(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1945年,因贫病交迫,在抑郁中去世。(摘编自 《中国文学家辞典》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
一
1907年,缪崇群出生于泰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国现代名家名作文库·缪崇群罗淑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后随父母举家生活于北京,在北京读完小学和初中。
缪崇群的“父亲是大学教员,母亲也有文化。然而父母的关系却不融洽,家中成员多有疾病,还在他求学期间,哥哥、母亲先后病逝。如此沉重、阴郁的生活环境,使他从小就养成多愁善感的性格。”(熊融
张伟:《缪崇群散文选集·序言》)他在《守岁烛》中说:“因为早熟一点的原故,不经意地便养成了一种易感的性格。每当人家喜欢的时刻,自己偏偏感到哀愁;每当人家热闹的时刻,自己却又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
1923年,缪崇群转入天津南开中学读高中。在班上,他和喜欢文学的章靳以、韩侍桁成了同窗好友。在之后的生活和创作中,章靳以和韩侍桁都对缪崇群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1925年,缪崇群旅居日本,考入福泽谕吉创办的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就读。缪崇群既浸淫在校园内森鸥外、永井荷风、久保田万太郎、佐藤春夫、西胁顺三郎等文学大师的氛围中,又“接触了日本的风俗民情,更体验了日本贵族官僚的骄横淫逸和劳动人民的纯朴友爱。”1928年缪崇群学成归国,即投入到了勤奋的散文创作之中,当时国内颇具影响的《北新》、《语丝》、《沉钟》、《现代文学》、《奔流》等文学刊物纷纷发表了他的作品。
1930年,缪崇群在南京加入了中国文艺社,这期间,他与宗白华等人是汪铭竹“土星诗屋”的常客,与“土星笔会”的发起人程千帆、孙望、常任侠等都有着很深的友谊。1932年,缪崇群担任《文艺月刊》代理编辑,与从上海来南京的巴金相识,从此和巴金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
巴金在文章中回忆了与缪崇群的这第一次见面以及之后的点滴交往:“我们谈了将近一个半钟点。这不是普通的寒喧,这是肝胆的披沥,心灵的吐露。我没有谈起我的过去,你也不曾说到你的身世,可是这天傍晚我们握手分别时,却像是相知数十年的老友。过了一天我便回到上海。我们中间信函的往返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当时,你正代左兄编辑一份文艺杂志,我做了这份杂志的长期撰稿人。每个月在一定的日期我为你寄出一个短篇。你收到后,总是老实地写出你读后的意见,有时也不客气地指出我的缺点和错误。这态度,这习惯,你一直到死前两个月还保持着,虽然你早也不做杂志编辑了。去年我的小说《憩园》出版,你还是它的精细读者,你甚至为我指出书中一个‘小毛病’,而我自己和别的一些读过这小说的朋友都把它看漏了。”
(《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
缪崇群在《文艺月刊》编辑任上约半年时间,就因编辑方针的分歧及其他原因辞去了职务。虽然缪崇群不再编刊物了,后来又从南京迁回北京,但并没有影响他与巴金食则同桌、睡则同床的友谊:“1932年9月,巴金北上……到北平,寄住在挚友、散文家缪崇群家中。缪与张祖英刚刚新婚,正是他最幸福的日子,自称过着‘蜜蜂一般的生活’,他们夫妇俩热情欢迎巴金的到来,张特地缝制了一床新被给巴金盖用,因住处窄小,她就住到娘家去。巴金和缪崇群抵足而眠。巴金曾把缪崇群从梦呓中唤醒,缪崇群也听见巴金辗转不眠的声音。”(丹晨:《巴金与爱情》)
1933年,汇辑了缪崇群前期代表作的散文集《晞露集》、《寄健康人》先后出版。在此前后,他的父亲、妻子又先后病逝。
抗日战争爆发,处于国难家破中的的缪崇群流亡至湖北、广西,在桂林从事编译工作、任《宇宙风》编辑。1939年9月,他从越南海防登陆,乘法国人修建的窄轨“滇越路”进入滇南石屏小城,任小学教员,后以此间经历写成《石屏随笔》。1940年,缪崇群流徙到大后方重庆的远郊北碚。在复旦大学任教的章靳以为他奔走谋职,皆因他患肺病而遭婉拒。后来,设在缙云山麓金刚碑小街上的正中书局勉强收留了他,让他担任编辑兼校对。
作家傅德岷在《金刚碑有一座坟茔》一文中,描述了缪崇群的最后岁月:“1942年初,他想开拓一条描写人生的新路,写作系列散文《人间百相》。他试图探索人生,把视线移向社会上的芸芸众生,给世间的魑魅魍魉描下丑恶的脸谱,作为反映社会、认识社会的一面镜子。可惜他刚写7篇,病魔便进一步吞噬他的身体。他贫病交加,困居金刚碑,无钱医治。直到1945年初,病情恶化,眼皮浮肿,连续呕血,他卧床不起。多亏邻居一位老妪叫儿孙将他抬到北碚江苏医院治疗。不料1月15日凌晨,这位战时的优秀散文家竟悄然地含恨长逝,那时他才38岁!当时报上刊载噩耗的标题是:一代散文成绝响!他所任职的正中书局只好派杂役将他的遗体运回金刚碑,草草埋葬于五指山下。”
寓居重庆市区的巴金1月18日得到缪崇群去世的消息,即与章靳以、老舍、马宗融一起赶到北碚祭奠亡友。4月,巴金在《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中写道:“你那温和善良而带苍白的面颜出现了,还是你那包着水的眼睛,微笑的嘴唇,带痰的咳声,关切的问询……崇群兄……我失去了我的一部分,我的最好的一部分;我失去了一个爱我如手足的友人。那损失是永远不能补偿的了……你是不会死的。你给我们,你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九本小书。那些洋溢着生命的呼声,充满着求生的意志、直接诉于人类善良的心灵的文字,那些有血有泪、有骨有肉、亲切而朴实的文章,都是你心血的结晶,它们会随着明星长存,会伴着人类永生。”
/storage/emulated/0/Download/u=689935020,2731543923&fm=27&gp=0.jpg
缪崇群生前黑白照
二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缪崇群的名字和作品常常与丰子恺、梁遇春、方令孺、何其芳、李广田、丽尼、陆蠡等以很大精力从事散文创作的著名作家一起进入读者的视野。上世纪30年代初,缪崇群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青年散文作家,他与丽尼一起,被称为“悲哀与忧伤的歌手”,其散文在“平实和精细的文字中,也蕴藏着一种令人回味的情致”(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透显了他沉郁厚实的艺术风格。
“缪崇群散文创作的历程,大致以1939年出版的《废墟集》为分界线,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三十年代是他散文创作的前期,也是他散文创作的黄金时期。以《晞露集》、《寄健康人》和《废墟集》为代表。”(范培松:《中国散文史》)缪崇群前一时期的散文,侧重在个人的诉怨写愁上,笔调缠绵悱恻、细婉真致,充分显示出“他的生活的孤独与心情的寂寞”(杨晦:《晞露集·序》)。如《不眠》:
过去的三个多月,我把整个的生涯消磨在一个船舱般的小屋里,白昼与晚间,同样使人感到阴霾与隘窄。我没有钟表,我只是看着一线的阳光来分辨一天之内的时辰……
当我完全浸在黑暗的浓液之中——浓得几乎凝结了的黑暗之中;我知道是夜了;并且是深更的时刻。我的周遭,听不见夜莺的歌声,也不看见一颗闪烁的星;不拘有几声互相应答的犬吠,或是从远远的地方,偶尔传来一阵摩托飞驶过沥青马路上的风声,……但,夜并没有失去他的宁静的灵魂。在这宁静的深夜里,万物都在疲倦后安息着,万物都为了恢复他们明日的活动力而安息了。
不眠的人是幸福的,虽然他们眼睛没有合拢,可是他们不知道“今日”是怎么来的,“昨日”是怎么去的;他们找不着“昨日”的尸骨埋在那里,也从不曾听见“今日”诞生时候的哭声。与其说他们和今日相近,还不如说是和昨日相亲一些了;昨日的一切,仿佛在不眠人们的脑中延宕着他的不死的生命……
然而,倘使昨日真地是不死的东西,那么人类怎会留下了那么悠长的历史呢?
爱情,没有不渝的,青春,没有不逝的,一切的一切,都在静悄悄的里面消逝了!
如果真地能把晨鸡当作对我是道“夜安”的,那么我一切也无所谓过去了;我的一切都依然存在着……
如果没有人说我这是“聊以自慰”,那么我将永远膜拜我的上帝,……膜拜在黑暗中不起了!
我愿望着和我一样不眠的人们同呼一声“阿门”罢!
上世纪40年代前后,处在抗战大环境下的缪崇群,拖了病躯却不得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散文创作由此开始转向,视野由内趋变为外射,“对光明的呼唤代替了凄苦的呻吟,对生命的赞美代替了颓废的闷郁”(张大明:《踏青归来》)。翻开缪崇群在抗战时出版的《夏虫集》,“仅仅从《血印》、《天样的仇恨》等标题上,就不难谛听到那废墟中多少含泪的呼喊和带血的控诉”(熊融张伟:《缪崇群散文选集·序言》),披阅其文,缪崇群饱满的倾述热情和成熟的思想根脉更展露无遗。
缪崇群病逝后,韩侍桁和巴金为他编选了《晞露新收》(国际文化服务社1946年)和《碑下随笔》(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两部散文集。巴金在《碑下随笔·后记》中说:要替缪崇群“编辑一本厚厚的‘崇群书简’”,也“曾和几位朋友谈到刊行崇群的遗著和编印全集的计划”,但因种种原因,“计划”皆未能最终实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事业的繁荣,缪崇群的散文创作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回响,大陆和台湾先后推出《晞露新收》、《缪崇群散文选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缪崇群》、《缪崇群散文经典》、《春雨》、《石屏随笔》等多种缪崇群作品集,缪崇群和他的散文创作成了各种“中国文学史”、“中国散文史”不可忽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缪崇群精品选》书影
三
作家、评论家评说缪崇群:在国难中贫病相煎,心力交困,春蚕丝尽,蜡炬泪干,含恨以殁的,缪崇群就是一例。缪崇群的散文,论质论量,都有可观,抗战时期已臻于炉火纯青之境,而忽成绝响,是特别令人惋惜的。他的遗文,巴金搜集出版了《碑下随笔》,侍桁选编了
《晞露新收》。后者在序言中还追记了一个伤感的故事:缪崇群病寓重庆,恹恹僵卧,寓处来了一位外地的少女,无意中发现了他,当作奇遇,立即写信通知她的好友,预约携手同来,因为这是她们崇拜的作家,但作家已等不及和他的文字知己相见了。
柯灵:《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序》:缪崇群1935年赴上海专事写作,形成用精细而平实的文字诉说自己落寞情怀的风格。七七事变后,辗转流亡在云南、广西、四川各地,做过书店的编译,教过书,艺术视野笔前开阔,把个人的忧郁与民族的灾难结合,描写山光水色和边陲乡镇的文学小品,渗透着文化批判的内涵。
吴福辉:《中国现代作家辞典》:
缪崇群虽然也属于才华横溢的青年散文家,但他很少饰以华艳的辞采,相反,却常以朴素平实的语言进行抒写。因为他的语言流畅,文字又比较活泼跳跃,所以有些人一时并没发现这一秘密。其实,朴素是他散文的主要特征。他的散文有一种朴素之美,人情之美,他主要靠这两样东西打动人。
孙琴安:《名家散文新读》:缪崇群的
《人间百相》是对人物素描的一个贡献,他以素描方式勾勒了世间人相的真实面貌,以鲜明的个性特征概括了同类型人物的本质特征。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1944年至1946年,巴金以他的朋友缪崇群作为原型之一,创作了长篇小说《寒夜》。1961年11月20日,他在《谈〈寒夜〉》中写道:“‘斜坡上’的孤坟里埋着我的朋友缪崇群。那位有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家很早就害肺病。我一九三二年一月第一次看见他,他脸色苍白,经常咳嗽,以后他的身体时好时坏,一九四五年一月他病死在北碚的江苏医院。他的性格有几分像汪文宣,他从来不肯麻烦别人,也害怕伤害别人,到处都不受人重视。他没有家,孤零零的一个人;静悄悄地活着,又有点像钟老。据说他进医院前,病在床上,想喝一口水也喝不到;他不肯开口,也不愿让人知道他的病痛。他断气的时候,没有一个熟人在场。我得了消息连忙赶到北碚,只看见他的新坟,就像我在小说里描写的那样。连两个纸花圈也是原来的样子,我不过把‘崇群’二字换成了‘文宣’。”
文章来源:人文泰州
整理:姜一柔的博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