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理性精神,感伤情调,个性追求,追求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五四文学的革命有着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其一,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其二,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其三,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革命总是激进的,五四新文学的部分倡导者存在着偏激的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如京剧、汉字)缺少具体分析,以及致简单否定。这些在以后的文学进程中需要逐渐地给予纠正。
五四(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主要是文学革命的理论准备和鲁迅、胡适等人在《新青年》和《新潮》上的一些创作与尝试,除鲁迅的几篇小说外,其他创作一般都很幼稚,有的还明显地未脱尽旧文学的印记。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女神》中的大部分诗作都在这期间写成,散文、戏剧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文学第一代的作家都在这时登上文坛,一些创作流派开始形成,新文学站牢了脚跟。1926年春到1927年冬,不少新文学作家投身于南方的革命,置身于北伐战争的行列,创作一度沉寂。但这一时期对于“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和个别试验,为下一阶段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勃兴准备了条件。
五四文学的风貌是全新的,可以这样概括其基本特征:一、理性精神的张扬。五四文学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即在于启蒙。新文学的先驱们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新青年》“随感录”几乎都是批评人生。鲁迅提出要用文学去揭示社会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促进国民性的改造,《呐喊》、《彷徨》即贯穿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理性批判精神。“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也大都充满着理性批判意识,问题小说即是理性讨论显得浅露的艺术表述。创造社作家的作品也以独特的方法表达着社会人生的探索与思考。二、感伤的精神标记。被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作家,常常有着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于是苦闷、彷徨、感伤。问题小说有感伤的情怀,乡土小说诉说着乡愁,自叙传讲着零余者的故事,连诗、散文、戏剧都不能免于感伤的情绪。三、个性化的追求。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突出的时期。创造社的追求就是“表现自我”。鲁迅的小说有着忧愤深广的内心情理,《野草》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主观情怀。这一时期散文小品成就最显著,正因为它适合表现作家们各异的个性。四、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在鲁迅的开放的现实主义影响下,现实主义逐步发展成主流;但相当多作家向往浪漫主义,要求在作品中抒发强烈的主观情绪,不止反映在创造社“身边小说”一类作家、作品上,在多数作家与各种文体上都有所表现;现代主义方法也有所表现,鲁迅、李金发不同特征的象征主义,创造社的潜意识揭示;新月派的诗的形式的探索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种创作方法多元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