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赏析[R]

(2017-05-13 16:48:22)
标签:

当代诗歌

文革

钥匙

分类: 中国当代文学

     梁小斌于1980年发表此诗。其中“钥匙”象征青年一代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失去的青春等一切美好的东西,诗中通过“我”“寻找”钥匙的过程,体现了一代青年的觉醒和思考。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赏析[R]
      一、诗歌原文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那是十多年前,

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

后来,

我的钥匙丢了。

 

心灵,苦难的心灵

不愿再流浪了,

我想回家,

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

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

翠绿的三叶草。

 

而且,

我还想打开书橱,

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我要去约会,

我向她举起这本书,

做为我向蓝天发出的

爱情的信号。

 

这一切,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天,又开始下雨,

我的钥匙啊,

你躺在哪里?

我想风雨腐蚀了你,

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不,我不那样认为,

我要顽强地寻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太阳啊,

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

愿你的光芒,

为它热烈地照耀。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

我都在认真思考。

 

1979年12月-1980年8月

(选自《诗刊》1980年第10期)

   【诗歌赏析】

   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钥匙”。“钥匙”,无论从其表意还是隐意上来说,都是一个强烈的寻求关系的名词。当这个词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就会联想到“锁”。因此诗人说“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这就打开了一个宏阔的期待视野;而“钥匙”则被置放在博大的语境中,并因这语境的压力而变形。这首诗的标题是很讲究的,需要我们在解读时放进“关系”。在第二节,诗人用了一个理性负荷最重的词“红色大街”,暗示给我们这首诗产生的大人文环境。经历过十年动乱的人,不难体会出“红色大街”的象征性内涵。这首诗里,这是唯一的带有理念性的语词,犹如一道强光洞彻全篇,规定了此诗的性质。这是诗人较好地处理了现代诗中“藏与露”的辩证关系的结果。这样,我们就将遗失的钥匙与“红色大街”联系起来,整首诗的精神内核便豁然明朗了。

   诗人用疯狂—失落—怅惘—焦虑—寻找的情感流程灌注到“钥匙”这一复现语象上,展示了生命内部的冲突。这样,我们感悟到的就不仅是一代人寻找灵魂归宿和忏悔过往行动的简单思想,而是一种“具象的抽象”的心灵图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红卫兵”那渐渐清醒的灵魂的模样,听到了他温热的鼻息和心音,触到了那枚锈斑苍然的苦难的“钥匙”!这种被“直接感觉”到的视像所涵括的意蕴,显然要比抽象的议论强烈得多。

   这首诗在语言的运用上是漂亮的。诗人追求一种语势的舒缓和语境的简洁、隽永、明晰,这是为了造成独自式沉吟的效果。我们注意到,这首诗在短小的体制中,频繁地出现了十八个“我”。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第一人称的出现是不具有语法的意义的,如“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我想回家,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我要去约会,我向她举起这本书”,“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等。这里的“我”,成为一种纯粹的声普效果,控制了诗歌的速度,形成一种喃喃低语般的、抚摸伤痛的语势,是那样撼动了我们的心,犹如一个人在极度痛苦的忏悔中所惯常使用的絮烦的语势那样。这种舒缓的语势与诗人的关系,不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而是二者的相互发现,或者说,它是和诗人的感情同时呈现的!语势的独特使用,是诗人对诗歌充分本体自觉的表现,声音在此就组织了意义,成为意义的重要部分。语境的简洁、隽永、透明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此诗的情感态度,诗人是以一个单纯的“大孩子”的姿势进入诗歌的,这样一来,整首诗的背景被处理为简单的日常化情境,“大街”、“荒野”、“抽屉”、,“画片炉、“三叶草”等等,这更容易为不同层次的读者加入进去。比起那些采用意象撞击、叠加、时空错位、玄思、暗过渡的复杂诗歌背景的诗来,更具有一种透明的、素朴的品质。而且,这种“大孩子”式的倾诉衷肠,还容易收到深致哀婉的共鸣——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那样。(摘自百度百科)

   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发轫之初,梁小斌便以《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和《雪白的墙》两首诗令人耳目一新。当时的中国,刚刚走过许多年的弯路,百废待兴,尤其需要精神支柱。梁小斌这两首诗,用现在的话说,无疑是属于主旋律、是在传递正能量的。而梁小斌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拿起架子说“我要热爱祖国了”,因此,在诗歌中,他没有刻意去选择一些表现宏大主题的词语,也没有板起面孔用严肃的腔调去说教,他只是从日常生活中巧妙地拈起了两个大家都习以为常甚至见惯不惯的、极其普通的事物——钥匙和墙,来作为自己倾诉和寄托的对象,由此而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尽情宣泄,让读者从平和中接受到强烈的感染。对于诗歌,意义重大不是由所谓重大政治事件来表现的,一块蓝手绢从晒台上落下来,同样也是意义重大的”梁小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以优秀的、别具一格的诗歌作品孜孜矻矻地实践着自己的诗歌理论,正如诗歌界对梁小斌的公认:梁小斌并不是我们习惯意义上所理解的文学家或诗人,他扔掉了一切拐杖,在一个智性写作的空间爬行,他不积攒引文,他不重复、更不迷信权威,他诚实地处理生命中每一种经验。

   ......

   作为朦胧诗的重要代表,梁小斌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不久前,著名诗人梁小斌因脑梗塞被送进北京第三医院进行急救。60岁的梁小斌既无退休工资,又无社保、医保等,经济条件相当困难。于是,热心朋友在微博等现代传播工具上呼吁募捐,著名作家章诒和,著名诗人邹静之、北岛,画家石虎等积极响应,仅仅10天时间,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95万元。

   事实证明,人们没有忘记梁小斌的才华和付出。可以说,正是这种成长中的公民力量,推动着这个国家的进步。然而,意味深长的是,叶匡政在感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又在感叹:“真正的悖论在于,梁小斌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和作家,所以他才会身陷生活的困境。”并且,叶匡政还说,自己曾在《南方周末》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中明确指出:“如果作家没有其他职业收入,80%的作家至多勉强维持温饱;而诗人没有第二职业的话,99%都会饿死。(《梁小斌重病获捐款95万 为朦胧诗派重要代表人 》 山西日报  关海山)

 

   【作者简介】 

     梁小斌,安徽合肥人,1954年生,朦胧诗代表诗人。自1984年被工厂除名后,一直靠阶段性的打工为生。他前后曾从事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干部、广告公司策划等多种职业。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上,梁小斌被评为年度推荐诗人。

     2013年11月11日,梁小斌突然发病入院,脑梗造成颅内血栓面积较大,受视神经压迫双眼已经失明。他的困顿境遇立刻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众多诗友伸出援助之手,还有人为他治病组织拍卖。短短十天内,捐款已近百万。


编辑整理:姜一柔

资料来源:摘编自中国作家网、百度百科

诗歌来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版)》(朱栋霖主编·第四卷)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