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篇》的作者是流沙河,是1956年诗坛在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对诗歌创作中的问题曾有所反思的一首组诗。但不幸的是:因为特殊时期最高层的政治需要的问题,诗人因为这首诗而“获罪”,曾被打成右派20多年。
![流沙河《草木篇》浅析[R] 流沙河《草木篇》浅析[R]](//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一、诗歌原文
《草木篇》
寄言立身者,
勿学柔弱苗
——(唐)白居易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它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梅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理睬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1956年10月30日成都
(选自《流沙河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诗歌赏析】
流沙河是四川人,他的组诗《草木篇》在《星星》诗刊上一发表,即横遭围攻。更想不到的是,这篇短短的仅有数百字的散文诗,甚至惊动了最高领导。
事情还得从1957年初说起,26岁的年轻诗人流沙河因一组取名《草木篇》的小诗而触犯天颜,使他在反右之前即先于全国的右派成为政治祭品,从此开始了22年饱受屈辱和磨难的悲剧人生。几个月后,反右开始,全国又有不可计数的人因为与流沙河和“草木篇”的莫须有的株连而成为右派分子,上演了相似的人生悲剧。
这就是著名的“草木篇诗案”。
事实上,从1957年上半年起,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草木篇》作为诗坛涌现出的一批敢于触及时弊、勇于表现生活矛盾的诗,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只是因为特殊时期最高层的政治需要的问题,诗人不幸摊上祸点,因而“获罪”多年。
总的来说:《草木篇》表现了生活的实际面貌,具有展现当时社会缩影的价值,具体可以理解阐述为:
岸然挺拔、坚强不屈的“白杨”(坚韧)
浑身带刺不会献媚的“仙人掌”(顽强)
经受严寒笑得最晚的“梅花”(脱俗)
“藤”:为了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惜采取损人利己的手段,甚至将别人置于死地。
“毒菌”:口蜜腹剑搞两面派的伪君子。
【作者简介】
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大学毕业。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金堂县淮口镇女小教师,成都《川西农民报》编辑,四川省文联编辑,金堂县城厢镇北街木器社工人,金堂县文化馆馆员,四川省文联编辑,四川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中国作协理事、第七届全委会名誉委员。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游踪》、《故园别》、《独唱》,短篇小说集《窗》等,诗论《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说诗》、《写诗十二课》、《十二象》、《余光中100首》、《流沙河诗话》等,散文《锯齿啮痕录》、《南窗笑笑录》、《流沙河随笔》、《流沙河短文》、《书鱼知小》、《流沙河近作》等。
编辑整理:姜一柔
资料来源:中国作家网、百度百科
小说来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版)》(朱栋霖主编·第四卷)
图片来源:太平洋网络
(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