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赏析[R]

(2017-02-03 21:22:48)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赏析[R]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选自《申报》1924年6月28日)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赏析[R]

     
         创作背景 

          胡适是现代杂文的最初创作者之一。民国七年(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发起“什么话”专栏,辑录摘引当时报刊上令人发笑或感叹的材料,加上几句点睛式评语,或根本不加评论,直斥之曰“什么话。”这种杂文简便犀利,有利于迅速揭露悖论谬说,曾被许多刊物仿效,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他还以“天风”、"铁儿"等笔名,发表过不少杂感、短评、短论、寓言及一些通讯、序跋等,或论时事,或悼友人,或抒感怀,虽然内容尖锐,但文字优美,影响颇大,《差不多先生传》即此类杂文中之一篇。
  
       题意 

        胡适曾系统地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与方法,使他眼光敏锐,胆大心细,具有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因此他写这篇讽刺小说,来嘲讽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一方面针砭国人敷衍苟且的态度,一方面也可见其弘扬科学精神的用心和薄弱。鲁迅也曾经说过:“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语出日本人内山完造所作之鲁迅先生一文)正可说明本文的立意。

         也有人认为这是胡适对中国民主的一种追求,差不多先生和中国民主有着差不多的状态,他希望中国发展过程中向着更完美的状况变化。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赏析[R]

     
          赏析

       《差不多先生传》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内容的安排依照传记体例:先纲后目的层次来叙写人物,并以切近生活的事例作为佐证,构成一篇趣味盎然、含义深远的寓言。而在笔法上,则巧妙的运用夸饰、排比、映衬、反讽等修辞法,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让人在荒谬好笑的文字背后,领略作者严肃的用心。

          ●传记体例,先纲后目本文既名为“传”,所以作者仿的是史记纪传体写法:先叙主角的背景及为人,后依时间顺序叙述其生平事迹。这种先交代人物特质,再以事例作为佐证的方式——也就是先纲后目的安排,可以使读者经由故事中主角一再重演同样的错误,而加深印象,以达到作者谏诤的目的。文章的第一至三段是“纲”,总写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及特质:首段先用疑问句型:“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来引起读者好奇,而后却不直接写出主角姓名,反而说:“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更提高了一层神秘感。接著作者把主角的名字命为“差不多”,还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这些是在为后面“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做铺垫,表明“差不多”这弊病就是全中国人的弊病。

         第二段写的是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特质,采由外而内的顺序,先说表象的眼耳鼻口,再说内部深一层的思想。而其“差不多”的态度也跟着由浅入深的呈现,由表面的“不很清楚、不很分明”,逐步深入到“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细密”。

         第三段则透过主角的话作总结:“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而作者也藉由这两句话,引起下面“凡事”的诸多事例,因此第三段可说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四段至第九段描写差不多先生从小到大的几件事情,除了依时间顺序写作,事情的简繁轻重也依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后果与影响的程度也随之逐步加重。作者先写差不多先生色彩不分(红糖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再写东西不分(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这些琐碎的小事,在第六段差不多先生长大后,演变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事情:十和千差不多,今天和明天差不多,医牛的和医人的差不多,最后甚至因“差不多”的态度而丧命。而作者叙述时的分量分配,也随着事情的轻重不同,而有先略后详的走势,尤其在第八段“找大夫”一事上,叙述颇为详尽,也最富趣味。

         第八段中,先说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不但为差不多先生的死埋下伏笔,更显示这种马虎的个性不只差不多先生有,大家都是如此,巧妙回应了首段“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一句。其后,差不多先生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则是在为家人的行径作解释与认同。而“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进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除了再次回应首段,证明大家都这么随便外,更提出了一项严厉的批判:

         连最需要讲究精确的医生都马虎敷衍,那么全国还有什么人是认真的呢?第九段写差不多先生的临终遗言,充分表现出他“至死不悟”的糊涂本性。中国人一向说要“达死生”,又说形体生命这个“臭皮囊”不必太恋栈,这类观念如果不导向“宏观、豁达”的正面态度上,就容易流为作者所担心的:“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的苟且任事,而不能认真生活。作者安排死亡一节,显然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生死观念作了厘清。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赏析[R]


         ●以“讽谕”作结,寄托旨意第十段、十一段说明大家不但认同差不多先生的态度,甚至尊崇他、效仿他,以回扣首段“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并直指:“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总结全中国人都像差不多先生一样,从小事的颜色不分、东西不分,到时间、金钱的苟且随便,最后糊涂以死收场。其中“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三句,更明白表示这些“懒”,都是“不肯”所致,而不是“不能”。所以这两段是以讽谕总结全文,使首尾相应,也是作者对国人“差不多”的态度最严厉的讽刺,与最深切的忧虑。

          ●客观叙述,因事见理 。本文在写作的技巧上,通篇善作讽谕,且自始至终不跳出来作主观批评,而是透过现象与事件描述,使读者自然从中领悟道理,自作判断。例如首段的“人人皆晓,处处闻名、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用意在讽刺国人个个苟且;第十段写大家都称赞他“真是一个有德行的人、给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其实是在讽刺国人处事圆滑,凡事敷衍不认真。

          ●文词生动浅白,善用排比、映衬其次,在遣词造句上,作者照顾到主角的个性,而写得十分浅白,使读者能透过其言语想见其为人。例如搭不上火车一段,他说:“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不但使人仿佛见到主角埋怨的神情,更感受到他一向推诿塞责的习性。第九段写他的临终遗言,用了许多删节号,更生动的表现出主角病情严重、说话吃力的样子。而写他的死,也延续了全文风趣自然的风格,用“一命呜呼、绝了气”,而不用“过世、与世长辞”等严肃的字眼。

          在修辞技巧上,作者善用排比和映衬,不但使文章颇见韵律,还能加强感染力。例如“他有一双眼,但看得不很清楚”一整段,以及“是山西,不是陕西、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都可以藉由对比,凸显主角马虎的程度与事情的严重性。而“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这样的排比修辞,不但念起来有节奏感,也对文旨有加强加深的效果。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赏析[R]

      
         作者介绍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5岁开蒙,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后去台湾。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入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逢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写在孔子诞辰之后》)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但现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实验主义》)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

编辑整理:一柔
赏析来源:摘编自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