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敬容《逻辑病者的春天》赏析[R]

(2017-01-24 23:49:25)
分类: 中国近现代文学
陈敬容《逻辑病者的春天》赏析[R]

         
         陈敬容(1917-1989),女,汉族,作家,原籍四川乐山。代表作品《窗》。(摘自百度百科)

               《逻辑病者的春天》

                              

流得太快的水
像不在流,
转得太快的轮子
像不在转,
笑得太厉害的脸孔
就像在哭,
太强烈的光耀眼,
让你像在黑暗中一样
看不见。

完整等于缺陷,
饱和等于空虚,
最大等于最小,
零等于无限。

终是古老又古老,这世界
却仿佛永远新鲜;
把老祖母的箱笼翻出来,
可以开一家漂亮的时装店。

                             

多少形象、姿势、符号和声音,
我们早已厌倦;咦,
你倒是一直不老呵,这个蓝天!
温暖的春天的晨朝,
阳光里有轰炸机盘旋。

自然是一座大病院,
春天是医生,阳光是药,
叫疲敝的灵魂苏醒,
叫枯死的草木复活。

我们有一千个倦怠,一万个累,
日子无情地往背脊上堆;
可春天来了,也想
伸一伸懒腰,打两个呵欠。

尽管想像里有无边的绿,
可是水、水、水呵,
我们依旧怀抱着
不尽的渴。

陈敬容《逻辑病者的春天》赏析[R]


                     

生活在生活里,
工作、吃喝、睡眠,
有所谓而笑,有所谓而哭,
一点都不嫌突兀。

斑鸠在晴天悲鸣,
呼唤着风风雨雨——
可怜,可怜,最可怜的是希望
有时就渴死在绝望里。

筑起意志的壁垒,
然后再徘徊,
你宽恕着
又痛恨着你自己。

                     

睡梦里忽然刮大风,
夹带着一片犬吠,
风静后谁家的一扇
沉重的门,沉重地关上了,
仿佛就是我,
被关在睡眠之外,
独听远远地
一列火车急驰的声音。

呵,西伯利亚的
寒流,早已过去——

那末现在是真正的
春天?是呵,你不见
阳光已开始软绵,
杨柳垂了丝,
大地生了绿头发,
连风也喝醉了酒?

我们只等待雷声。
雷,春天的第一阵雷,
将会惊醒虫豸们的瞌睡;
那将是真正的鸣雷,
而不仅仅是这个天空的
伤了风的咳嗽。

陈敬容《逻辑病者的春天》赏析[R]

     
                                    

儿童节,有几个幸运儿童,
在庆祝会上装束辉煌,
行礼,背演讲辞,受奖;
而无数童工在工厂里,
被八小时十小时以上的
苦工,摧毁着健康。

欺骗和谎话本是一家,
春天呵,我们知道你有
够多的短暂的花!
追悼会,凄凉的喇叭在吹,
我们活着的,却没有工夫
一径流眼泪。

我们是现代都市里
渺小的沙丁鱼,
无论衣食住行,
全是个挤!不挤容不下你。
鸟兽虫鱼全分不到
我们的关心,
就是悲欢离合,
也都很平常,
一切被“挤”放逐,
成了空白。

昨夜梦到今朝已引不起惆怅,
山山水水,失去了梦中桥梁;
清明或是中秋,
总难管风雨和月亮。

永远有话要说,有事要做,
每一个终结后面又一个开始;
一旦你如果忽然停住,
不管愿不愿,那就是死。

写于一九四七年四月一日至五日,上海
(选自《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陈敬容《逻辑病者的春天》赏析[R]


       赏析

       诗歌第一段描述了强烈辩证关系的几个悖论,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流得太快的水,像不在流,转得太快的轮子,像不在转,笑得太厉害的脸孔,就像在哭,太强烈的光耀眼,像你在黑暗中一样看不见。”

       这些现象包含了大量现实和感官之间的悖论,现实存在的,但看起来似乎荒谬。这些荒谬现象推出一个可能性,人的理性有时候是不可靠的。

        “可怜,可怜,最可怜的是希望有时就渴死在绝望里。

       筑起意志的壁垒,然后再徘徊,你宽恕着,又痛恨着你自己。”

      第二段并未延续上面的问题,而是陈述了作者的绝望情绪,而这种情绪和上文的描述联系不明确。作者为何绝望,显然不会是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存在荒谬和不合逻辑的现象,第一段的内容应该是针对某种现实所指,而非仅仅概念上的思辨。是什么需要诗人“筑起意志的壁垒”“宽恕着,又痛恨着你自己。”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逻辑病者的春天》,这个题目很有象征性,同时也是解开第二段所表现的情感的钥匙。什么是逻辑病者,如果精神出问题,应该失去逻辑判断能力,正常人拥有逻辑判断能力但不应该是“病者”,正因为逻辑正常,才会称为“病者”,而非病人恰恰是逻辑反常的。这个题目里面就存在着悖论,它暗示出一个情况:拥有正常的理性,逻辑清晰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会成为“病者”。在什么样的特定现实下才有这种情况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陈敬容《逻辑病者的春天》赏析[R]


        我们所面临的日常生活要求运用正常逻辑来判断和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合理的判断和思维,而需要放弃逻辑去应对的现象一般为两种:一种是宗教,一种是权力。宗教要求人不要使用逻辑判断,而应该无条件相信,即使再荒谬不合逻辑的现象在宗教里面也是允许的,权力也是如此。这两项是不允许人们用正常逻辑去验证其真伪的范畴,所以宗教信徒中才会出现如此多的盲信者,而权力压制下被洗脑而不讲逻辑的信众也具备同样特征。在这两种环境中,拥有正常逻辑的人反而会被迫成为“病者”因他所质疑的立场是正确的,但他所面对的现实恰恰不要求客观真相。

        陈敬容并不信教,也未遭受过宗教迫害,她所指出的现象很有可能指向的是一个我国的特殊时期:文革。在文革中不合理的现象太多,是一场反逻辑的文化浩劫,人们无比盲信,用极大的热情推崇独裁和某个领袖,而真相即使就在眼前也无人相信,这是权力专制造成的荒谬现实,它和宗教狂热中信徒的盲目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这样的环境下还是会有少数保持独立思想的思考者。他们是客观的荒谬环境造成的逻辑病者。陈敬容并未言明这些人是谁,但从第二段的内容中看她是以这种逻辑病者自居的,而且对这种现实悲剧痛恨和绝望。

       但诗歌第三段突然来了一种转折,以无奈的口吻接受了现实,这似乎是作者的一种妥协,也有可能指的是文革后面对新形势的态度:

        “我们是现代都市里渺小的沙丁鱼,无论衣食住行,全是个挤。不挤容不下你。”从诗歌题目上似乎也有这层含义,毕竟是《逻辑病者的春天》,春天还是象征了希望和解冻。

         这首含义隐晦而很具代表性地反映了时代人性人心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同时也使人深思,正常的人性和现实应该是怎样。

     (发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诗歌评论,2015-10-2408:39)

编辑整理:一柔
诗歌校对:以《中国文学作品选》为标准
赏析来源:诗歌周刊
图片来源:网上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