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闻一多《心跳》赏析[R]

(2016-12-16 20:19:47)
标签:

闻一多

现代诗歌

赏析

转载

图片

分类: 中国近现代文学


      现代诗《心跳》原名《静夜》,后改为《心跳》。《心跳》一诗写出诗人于二十世纪20年代对中国社会的观察,表达了他的激愤之情,并发出衷心的呼唤

 

心跳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啛[shà xiā]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它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注释:

① 唼呷 [shà xiā] 愿意为鱼鸟吃食。亦指鱼鸟吃食声。这里指吃奶。

 

(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

 

闻一多《心跳》赏析[R]

赏析

    

   写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一蹶不振,而西方列强趁势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清朝一再吃败仗,一再丧权辱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政权,建立民国,却也只是换汤不换药,旋即全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国处于内战边缘,政治昏暗腐败,民不聊生;而列强丝毫不放松对中国的掠夺与侵略。

 

   《心跳》写于1925年,那年闻一多从美国回来,年不到三十,已居于上层知识分子之列,成了蜚声国内的名诗人、名教授,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然而,他看到满目疮痍的祖国,看到列强的侵略,山河破碎,哀鸿遍野......诗人满腔激情,百感交集,写出了这首爱国诗篇。    

 

闻一多《心跳》赏析[R]

     对立意象

 

     对这首诗写了一组对立的意象:和睦、温馨的小家庭与动荡不安的大世界。

 

     对于小家庭的温馨,闻一多还是满怀深情的。诗歌一开篇就用了语句复沓的方式“这灯光,这灯光……”烘托着一种恬静、优悠的心境。一个“漂”字更是渲染出了“灯光”的柔和、轻缓,如水如雾,如洁白的轻纱。僵硬干冷的桌椅也似乎深通人性,如“朋友似的亲密,”如主人般的“贤良”,桌上年代已久的“古书”散发出阵阵香气,随风扑面而来,茶杯稳稳地立在那里,沐浴着银白色的灯光,显得那样的洁净;在诗人的身旁,环绕着一家老小,妻子温柔地哺育幼儿,大儿已经入睡,传来无拘无束的鼾声。哦,多么“浑圆和平”!闻一多是习惯于在“静夜”里感受人生、思索生命的。可惜的是,“静夜”又总是让他惊惧不安,让他思虑重重,听着凶狠的风声,悲酸的雨声”他彻夜难眠(《雨夜》);望着遥远的月亮,受伤的心口鲜血淋漓(《美与爱》);想象“素敞朱冠的仙鹤”,愈发觉得黑夜的狰狞和咆哮(《幻中之邂逅》)……那都是因为他的孤独,他的身边没有真诚的友人,没有人情的温暖。如今,在自己亲人的身边,沉浸在自己所熟悉、所喜爱的工作中,又当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甜蜜啊!那在过去的人生漂泊岁月里所欠下的情感之债,如今都可以尽情地偿还了。难怪在他的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就在这时,诗人的笔锋一转,情绪陡变,“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闻一多那跳动的思想又投射到了外面的世界,那里正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在生活的磨子下”各种惨剧在接连不断地发生,哪里有真正的宁静和温暖呢?这又代表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一贯认识,特别是从大洋彼岸归来以后,两种文明程度的差距实在是让人触目惊心,对“大世界”的忧患情绪就愈发厚重了

 

      小家庭的温馨让闻一多着迷,大世界的动乱又让他焦灼不安。对立的景象唤起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最后,他还是抛弃了小家庭的诱惑,设入到大世界的怀抱中。

 

闻一多《心跳》赏析[R]

     选择动因

 

      这一选择的心理动因又何在呢?

 

      首先,这一“小”一“大”的过渡很容易想到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浮士德的人生追求又是不断从“小世界”进入“大世界”,其名言是:“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闻一多就是一个并不甘满足于小家庭温暖的志向远大的现代人,突出家庭的柔情蜜意的束缚,驰骋于一个更大更自由的空间是他执着的追求,虽然在这条“外向”的道路上,他可能会有许许多多的屈辱,许许多多的辛酸,也会再次陷入那挣不脱的“孤独”中,但是,对于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而言,屈辱和辛酸又都成了难得的财富,而孤独也是珍贵的体验。

 

      其次,我们也看到,在这样一个由“小”而“大”的心理转折中,诗人表现出了较多的惶恐不安,较明显的自我谴责意识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如其它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个人的休戚”与“大世界”的风云变幻相对立,把个人的享受看作“受贿,”从而忏悔不已,心跳不已,这却又不是“浮士德精神”的特征,──无论浮士德怎样的自我否定,他都将自己的新的追求与个人的“休戚”联系起来,这正是自我“否定”,而闻一多的这些自我否定似乎更近乎于否定“自我”。于是,深潜在诗人内心的传统文化精神又浮现了出来。在现代诗人当中,闻一多是最有勇气反抗传统文化束缚的一位,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他可以完全独立于传统文化而存在。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匹夫之责”便强烈地刺激着他,催促着他,让他寝食不安,终于还是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闻一多《心跳》赏析[R]

    两重涵意

 

      于是,这“心跳”就有了两重涵意其一是诗人自己的内心激荡,热血沸腾,是他渴望自我实现的冲动;其二则是他内心深处隐隐生出的懊悔和不安,是他老老实实的自我责备

 

      显然诗人也是相当看重这一“心跳”的意义的,因为这首诗原本题为《静夜》,似乎表现的就是“静夜”中的想象,今改为《心跳》,便进一步地凸现了主题

 

整理:一柔

来源:百度百科

彩图:千图网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