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2020-11-22 13:12: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重点: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难点: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借用歌曲,解题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相信大家听到雄壮而有力的旋律后都会情不自禁的跟着唱起来。(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2.为什么国歌中唱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那时的中国是十分贫穷,国力十分薄弱,老百姓受尽了欺辱,你们最希望我们的国家怎么样?
生:强大,繁荣……
师:题目中哪个词可以表示强大呢?
生:“崛起”。
师:对,崛起的本意是山高高突起,在这里就是振兴,强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华的强大而读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1.检查字词。(课件出示,开火车读)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效仿 淮安
训斥 惩罚
严肃 赞叹
屈辱 劝慰
燃烧
沉郁 占据
拯救 疑惑不解
光耀门楣
当效此生 难以忘怀
热闹非凡
左顾右盼
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不好读,接下来老师要找同学来读,检查一下预习情况。如果他读的正确,我们就跟着一起把词语读两遍。如果读的有问题请你举手,我们一起帮着改正。第一组谁来读?
生读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词语读准确了,老师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课文读好。我们要养成带着目的读书的好习惯。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读书要求。(要求: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哪个人物来写的?他立下了什么志向?他为什么会立下如此志向?)
(2)师:读完书的同学请坐好,谁来说一说文章主要写的哪个人物?(周恩来)他立下了什么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理解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师:他为什么会立下如此志向?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跟随十二岁的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奉天,走进那段沧桑的历史。一幅幅图片刺痛我们的心,在这种情况下,伯父告诉周恩来什么事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勾画出答案。
生: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地方说理。(预设:中华不振啊!师:周恩来对这个解释理解吗?你从哪读出来的?“疑惑不解”。哪写描写中体现了“中华不振”。)
师:看到这句话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设:.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中国人却要绕着走?
为什么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惹出麻烦没处说理?
为什么这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
生提出问题就请其他同学回答(中华不振)
2.师:十二岁的周恩来听懂伯父的话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疑惑不解)
3.师:谁能把我们刚才分析的这些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这就是这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4.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发生了什么事?
生: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师: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如果你就是那个中国女人,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说什么?你会怎么哭诉?
好,就请你们两个上前面来表演一下。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生表演,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生表演,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都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生说
(4)师:也正因为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中国女人有冤无处申,中国巡警不辨是非,围观群众敢怒不敢言。他才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不仅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五、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请结合课后第二题,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板书设计:
前一篇:《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