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偏爱学生行为初探
(2014-04-16 10:35:05)
标签:
潜能好坏班长短处经济利益教育 |
在心理学百科全书中,偏爱(Predilection)指对某一对象、某种情境的不公正、不平均的施爱而漠视其余。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偏爱行为是师生互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一、教师偏爱学生的表现
教师偏爱是指教师比较喜爱班级中的一些学生,也容易忽略一些学生,对一些学生表现得过分关心,对一些学生表现得过分冷漠。教师偏爱,对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性格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一)偏爱成绩优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的成绩能够提高班级的整体排名,教师容易偏爱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课堂发言、课外活动、参加比赛的机会,批改他们的作业也很认真细致,奖励的语言也更多地给予成绩好的学生,平时对好学生也关怀备至。当学生之间出现纠纷时,也更多地偏袒好学生,平时对好学生也关怀备至。
(二)偏爱相貌好的学生。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相貌好的人总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教师也不例外,容易偏爱那些相貌好的学生,以偏概全地认为相貌好的学生一切都好,在老师的心目中这些学生是完美无缺的,对他们的缺点视而不见。相貌好的学生是班级活动的主力,参加班级活动的机会更多,这就相对地剥夺了其他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造成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三)偏爱积极主动的学生。活泼开朗、积极主动的学生更容易博得老师的喜爱,这些学生会主动地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容易与老师走近,博得老师的好感并与老师保持良好的关系,教师也更容易了解他们,教师也不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主动地了解、鼓励被动的学生,因为注意的原因,教师也比较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注意每一位学生,所以积极主动的学生也更容易获得好的发展机会。
(四)偏爱家庭经济好的学生。有些教师会更偏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偏爱这些家庭的学生,表示出额外的关怀,在谈话与教学中表现出特别的亲密溺爱,频繁的家访,尽量表现出对这些学生的优遇,从而博得这些家长的好感,借机提出自己的某些要求。
(五)偏爱有特长的学生。有同样喜好的人会有更深的亲切感,教师也不例外,会更多地偏爱与自己有同样爱好与特长的学生,除了有亲切感以外,这些学生还会为班级带来一定的荣誉,替班级加分,教师也会偏爱那些与自己爱好相同的学生,比如:有些老师体育好便会喜爱体育好的学生,有些老师音乐好便会喜爱音乐好的学生,有些老师喜欢文艺便会喜欢文艺好的学生等等。在上课提问或班级活动时,总是倾向于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
(六)偏爱听话的学生。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就是坏孩子。这种偏爱是对遵章守纪的肯定。但处理不好则会使学生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教师难以听到反面意见。
(七)性别偏爱。有些老师会更喜欢男生,因为男生活跃,能带动班级气氛,还能帮助老师做一些事情,有些老师会更喜欢女生,因为女生可爱乖巧,不会违反班级纪律,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如果老师偏爱男生,那么在班级选班长时,就会更多地偏向男生,反之,如果老师偏爱女生,在班级竞选时,就会更多地偏向女生。
二、教师偏爱学生的原因
教师偏爱学生既有教师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
(一)教师偏爱学生形成的内在原因
1.教师的个人需求。教师的个人需求是形成教师偏爱的原因之一,他们会为了个人需求而去偏爱一些学生,例如有极少数老师会为了经济利益而去偏爱那些家庭经济好的学生,给予这些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关怀,以此得到某些经济上的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达到目的。也有某些老师会因为个人喜好而更多地偏爱有共同喜好的学生,而忽略其余学生。还有的老师会为了绩效工资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以此来提升班级的总体成绩。
2.教师的个人喜好。每个人都有喜恶,会对一些人表现出更多的喜爱,也会对一些人关注较少,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同样会有个人喜恶,也会根据个人喜恶更喜欢某类学生或不喜欢某类,对喜欢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对不喜欢的学生表现出较少的关注。就好像是人会对与自己有共同爱好与目标的人表现出更多的喜爱与亲近,教师也会对与自己有共同特长的人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与喜爱。
(二)教师偏爱学生的外在原因
1.传统教育观念。传统的观念认为,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而班上的孩子“听话”,教师则被看做有能力、有方法的好老师。这类孩子易于管理,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操心。“不听话”的、有主见的孩子却不然,他们不喜欢人云亦云,常给老师惹“麻烦”,使老师无所适从,无形中增加不少工作量。传统观念认为成绩好的孩子一定有出息,一定能成大事,为国家做贡献,成为栋梁之才。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技术性人才和创新性人才,听话的孩子比较顺从老师的意愿,一味地顺从并不会带来发展,相反还会使学生失去个性。
2.社会的评估标准。社会和家长总是以“传授了多少知识”来评估教师工作的好坏,因此教师不得不偏爱那些掌握知识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会拉高班级的总体成绩,而成绩不好的学生会拉低班级成绩,教师会给予更多的关注给成绩差的或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中等的学生。
3.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有些学生本身就具有良好的习惯或吸引人的特质,对于那些活泼好动、懂礼貌、乐于助人的学生,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这些好的特质会受到每个人的喜爱,这些是人类所期望学生拥有的,老师对他们的这种特质当然也会欣赏有加,产生好的印象。当然也就会投入更多的关注了,进而转变为偏爱。
4.家长对老师的态度。有些家长与老师经常接触,表示对孩子的关心,对待老师的态度也很亲切,老师便会对这些学生产生好感,在班上主动鼓励孩子的成长与进步。而那些从来不关心孩子的家长,喜欢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归咎于教师身上,老师一方面既有教学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感受不到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都应该达成一致,互相积极配合。
三、克服教师偏爱学生的措施
针对教师偏爱所产生的原因应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进行改进。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教师面对的是孩子,是人一生中最敏感、最重要的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如果学生感知到的是老师积极行为的影响,那么学生会产生信赖感,与人的交往也会是积极健康的,如果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关爱,就会影响其对自己的正确评价,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多疑。
2.建立正确的学生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一样,对待事物的感受性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受到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多一点儿,消极被动,会更多地看到事情消极的方面。有些学生受积极情绪的影响更多一点儿,对待事情积极乐观,看到事情正面积极的方面会更多一点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性来对待学生。比如对易消极的学生可以给予作业完成质量上的肯定,对易乐观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自我中心化,使这两类孩子在行为上都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共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MultipleIntelligences)。老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方面,而不是仅仅在学习一个方面,成绩也只是一个侧面而已,而且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并不是只有理论就足够的,实践与创新同样重要。教师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正确地对待学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端正教育行为
1.避免晕轮效应。人无完人,即使那些优秀的学生也是如此,总会存在他们自身的缺点,教师对他们过分偏爱则会忽略他们的一些缺点,有可能会使他们更加放纵自身缺点,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交往与生活,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应该在爱他们的同时注意对他们缺点的改进,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
2.避免刻板效应。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位学生身心都在连续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身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只看到他们一点儿不好的地方就认为他们整体不好,忽略他们身上所存在的优点,有些学生做事情慢但是他们很细心,可以把事情完成得很好,有些学生爱玩但是他们很聪明,头脑灵活。总之,就是对待学生不能以偏概全,加入自己的主观评价。
3.学会换位思考。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多想想如果我是这个学生我会怎样看待自己现在的行为,对待问题每个人的敏感度不一样,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也就不一样,所以经常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当时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和自己对教师行为态度的感受,这样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改进自己的态度,始终对全体学生抱有适当的期望,要始终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能做到。
4.在做到公平公正的同时给予成绩差的学生多一些鼓励。每个学生的感悟能力不同,起点不同,成绩不好的学生有时并不是不聪明,而是存在一些外在的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多一些注意与关怀,不断地督促他们,他们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但这需要老师多一点儿耐心,更加细心。
5.合理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都有发展的权利,如果教师因为个人私心而剥夺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权利,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有其长处与短处,教师不能依据个人喜好而喜欢或讨厌某类或某些学生,教师的师爱应该给予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自由公平的竞争中开发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