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
(2014-04-15 10:25:14)
标签:
教育 |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问题成为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其实,并不存在一种所谓客观的、大家都认定的最好的课程,决定幼儿园课程的因素,远远不止儿童本身,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课程可以完全适合不同背景下的幼儿园。只有适合的课程,没有最好的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要保持对社会的适宜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开始在我国流行,它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些主要以儿童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不断产生,影响广泛。在幼儿园课程管理中,经常可以见到把“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纲领,这反映了幼儿园课程已从强调教师教学的知识、技能转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基础能力的获得。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矫枉过正的现象正在蔓延,过分强调儿童发展,也必然会导致对社会文化缺乏敏感性。
保持对社会文化的敏感性是指课程改革应对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差异给予足够的关注。以华师大朱家雄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幼儿园课程不应只是倡导儿童发展理论的课程,在从心理学角度强调幼儿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教育为国家服务,为民族服务的根基性特点。
幼儿园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准确定位,拓宽视野,既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也要遵循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国家督学成尚荣指出:幼儿园课程要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样,最重要的性质定位就是根基性,要把培养幼儿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革命传统和现代意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培养的幼儿是优秀的世界公民并且是永远的中国人。
幼儿园课程保持社会文化的敏感性落实到具体,仍然要遵循课程内容构建的四大原则,即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兴趣性原则。这些内容的选择范围是指要与我们的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相关联的代表性文化。深刻理解上述四大原则,才能做到水到渠成,而不是强制灌输。尤其是面对传统古代文化启蒙读物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照搬。在实施时将上述内容在课程编制中有机纳入,实施的形式上可以作为专门的主题来教学,也可以融入幼儿每日生活,或大型专题活动。如:国庆主题教学、成语故事动画、传统民族节日教育、儿童剧表演等。
二、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很多幼儿园花大力气去装修,建设高标准硬件,什么课程流行就开什么班,却忽视了幼儿园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任何课程的实施,都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密不可分,教师要从教育活动的执行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当一名幼儿教师不容易,当好的教师则更难,难就难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时代的发展使教育的功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它给教师的作用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顺应这一变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第十条规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有时应该教,有时不应该教;有时应该强化,有时应该诱导;要懂得什么时候教,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教;要懂得在不破坏自主性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坚持服从和强制。
教师专业化既是社会外部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自主的追求,最内在的奋斗追求。同样的理念和思想存在并转化为教师个体的行为,其表现出来的形式及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即教师的工作态度、教育观念、教育技能的差异等都将影响课程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幼儿园教育教学强调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强调各种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强调要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专业化素质高的教师对那些坐姿、握笔姿势不正确的幼儿,不会熟视无睹,也不会简单地说教,而会想出幼儿乐于接受的办法,如看图讲述、游戏、情境表演等,让幼儿自主体会、内省:“我应该怎么做。”
做专业化的教师,首先要有专业化的思想认识高度,理解幼儿教育工作是一种承担着重要社会责任的专业性职业,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自我价值认知。其次,要以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准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理性地而非盲目地发展自己,规划自身成长的方向。这里推荐北师大张燕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一书,从六个方面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作出分析评价:
(一)能敏感地关注幼儿的变化:a.幼儿发展b.幼儿观察c.幼儿评价d.幼儿沟通技巧。
(二)课程设计方面:a.幼儿学习环境设计b.幼儿学习活动设计c.幼儿课程发展:体能课程、沟通课程、探索课程、创造课程d.幼儿学习评价。
(三)教学策略方面:a.班级管理b.教学评价c.学习形态。
(四)亲职教育方面:a.亲职教育理念b.亲子关系c.家长参与d.家长沟通技巧e.家庭咨询。
(五)自我成长:a.心理成长b.生涯规划。
(六)其他。最后,则是坚持沿着规划的方向,在“读懂、看透”幼儿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们积极地互动的过程中,理解专业行为准则,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里的“行为准则”指表现在行为模式上,“不论心情好或坏,喜欢不喜欢,都必须维持一定的水准”。同时要注意的是,如果过分偏重唱歌跳舞、弹琴绘画等辅助性的技能技巧,会贬低幼教的专业性,损害幼儿教育的质量。
作为园所,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学习,除了通过各种奖励制度鼓励教师自学,还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渠道组织培训。如: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的岗位、专题培训,组织专家“请进式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式培训”,大力推进“技能式培训”等等。让教师在成长中反思,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通过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通过“基于行动的幼儿园园本的教研”过程来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很多幼儿园,热衷于搞科研,幼儿园教师做了太多不应该承担的工作,年复一年地忙于立题、开题、结题的循环之中,园长焦灼,教师抱怨。矛盾的焦点就在于这些“科研”远离了“教研”,把教师这一“教育行动研究者”的研究出发点与专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研究宗旨混同了。如同朱家雄教授所说,教师不是儿童心理学专家,却被要求去观察和测量幼儿在动作、认知、情绪和人格方面的发展水平;教师不是课程专家,却被要求去编制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教师不是学者,但却被要求去证明幼儿教育中的“普通规律”。其实,在幼儿园工作中应该强调教师要做的,是能够真实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研。让幼儿在幼儿园内快乐每一天,就需要让幼儿园教师每天都尽可能保持快乐的心情。这就需要管理者描绘美好的组织愿景,塑造优秀的组织文化,营造温馨的人际关系,并给教师们“松绑”,让他们做分内应该做的事,真正做到“管理就是服务”。
三、幼儿园课程要以社会生活为源泉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教育就是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生活即教育”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让孩子走出课堂、学校,走进大自然、大社会,让孩子们学得开心,活得快乐。
幼儿园教学要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即要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让幼儿通过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学习和成长,这会使幼儿感到亲切、温暖、充满人情味,也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又包括三方面: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
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我们可以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来进行理解和归纳,《纲要》中与“生活”有关的条款有十多处,可以归为三类:一是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学习的内容。如:“建立科学的一日生活常规”、“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等。二是利用幼儿的生活进行学习。如:“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就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等。三是为了幼儿的生活进行学习。如:“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方面,我们可以作如下考虑:
(一)选取以时令季节为主的内容,让幼儿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去观察和触摸,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构建丰富的知识。城市幼儿可以通过春游、写生、冬令营、夏令营的形式进行,摘草莓、摘葡萄、摘石榴、挖红薯、拾枫叶、堆雪人都是孩子的最爱。农村的幼儿在这方面更加得天独厚,蓝天、白云、小溪、各种果实、农作物都是理想的教学内容。
(二)选取符合幼儿自身发展阶段特点的内容。当幼儿的生理心理逐渐得以发展,他们开始对事物产生好奇,探索的欲望日益强烈,不同阶段对同一近似内容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如:幼儿美术教学中,2—3岁的幼儿,处在涂鸦阶段,他们往往对绘画的过程感兴趣,喜欢用笔和纸来表现。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合此特点的内容,为他们提供较大的纸和笔,多给他们涂鸦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4—5岁的幼儿,很多已发展到了图式的再现阶段,喜欢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宜选取较复杂的美术内容。又如:中班孩子在“可爱的蜗牛”的主题活动中,提出:“蜗牛喜欢吃什么?它吃红色的食物拉出来的大便会是红的吗?”教师就请幼儿寻找几只蜗牛,放在班级的科学区角中,并将绿色的树叶和红色的西红柿分别投放在不同蜗牛的透明瓶子里,引导孩子每天定时进行观察记录,在探索中成长。
(三)选取幼儿身边有意义的事件为内容。这里包括了新闻中的大事,地方性的重大活动,园所的大型活动等。如:我们结合感恩节开展的“感恩你我他”系列活动,如今的孩子都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习惯了索取,习惯了“说一不二”,很少有感恩的心态,常常表现出自私、脆弱、敏感、任性。我们还邀请了家长来和孩子共度感恩节,小班孩子为家长捶背,中班的孩子给家长抹护手霜,大班的孩子为长辈洗脚。孩子们体会辛苦,认识到感恩是一种美德,不仅是对别人付出的内心认可,还应是意欲回报的一种感情和行为。
(四)选取园所周边社会资源为内容。将社会活动有机引入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社区资源、家长资源、人文资源,把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大综合的大教育。如:我们家长自愿者参与的“客座教师”活动:做医生家长的健康活动“爱护牙齿”,做消防工作家长的安全教育活动“火灾的应急措施”等等。又如:利用我园附近就有时代超市的地理优势,邀请了家长自愿者和老师一起带领大班幼儿到超市购物,幼儿已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每人10元钱。选择不到10元东西的幼儿,自己算好要请收银员阿姨找多少钱;选择超出10元物品的幼儿,会放弃或与其他小朋友商量,两人一起买;平日里计算差些的幼儿赶快找朋友帮忙算算。
教学活动方式的生活化,是指要创设有趣的、有探索性的生活场景,强化幼儿的生活体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让幼儿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活动过程。这种教学的生活化方式,使幼儿感到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能使幼儿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如:英语教学中,把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玩的小游戏改编为英语游戏,将游戏带入课堂。如Missing
game(什么不见了)、Guessing game(猜一猜)、touching
game(摸一摸)等等。又如:音乐教学中打击乐的内容,我们充分利用了幼儿经常接触的物品,从瓶、杯、碗、筷、勺等便于搜集的物品入手,通过开展了《瓶子唱歌的秘密》、《杯、碗、碟的歌声》、《好听的声音》等活动,让幼儿在敲敲打打中认识了各种物品,以及该物品所发出的音色特点,了解了不同物品不同材料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通过我们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亲自体验,大部分幼儿能根据自己对各种音色的理解、想象,对各种生活物品进行分类、让幼儿认识到了原来生活中也蕴藏着如此美妙的声音,增强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四、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工作的主要内容
幼儿的成长,受幼儿园、家庭与社会三大环境的影响,每一方面都有具体的途径,在家庭、社会中有影视、书刊、周边人言行的影响等等。幼儿园则对幼儿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品德教育和知识能力教育等等。幼儿要参加家庭生活、幼儿园的学习和社会活动,还要接受家庭、幼儿园与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全方面的教育。这就需要家庭、幼儿园与社会三者的相互配合联系,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在看待幼儿园和家庭的作用上,有很多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家长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如:许多幼儿的家庭有许多不正确的做法,需要老师去纠正;教师是幼儿教育方面的专业工作者,父母应当听教师的等。如不改变这些认识,幼儿园的教育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家园共育的基本目标:整合并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幼教资源;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以人为本,转化家庭教育观念;对家庭教育中消极因素进行分解、纠正。
其次要优化家园共育的有效措施:
(一)落实制度,提升指导能力。
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家长学校、家委会、伙委会、网络互动平台、电话访问、园长信箱等各项家长工作制度;通过案例、实录、研讨、老带新、骨干榜样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专项培训和教研活动,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提升教师的指导服务能力。
(二)与时俱进,丰富指导形式。
通过亲子运动会、亲子春游、共唱一首歌、共绘一幅画等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增进亲子感情,营造亲子共学氛围;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开放日、园刊、会议等形式及时向家长园务公开;通过家访、电访、家长问卷等形式及时了解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满意度;通过家长学校以专题讲座、专题辨析、材料自学等形式对家长分层、分类指导,提升家长教育理念;通过家庭才艺大赛、知识竞赛等文艺形式,促进家庭成员之间、不同家庭之间、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网络、电话开展咨询热线、专题互动、家教指导等形式,提供家庭个体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展服务对象。
以幼儿园周边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幼儿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专题讲座、免费亲子活动、亲子活动进社区、电台咨询热线、家长育儿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为社会更多的幼儿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来源:华夏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