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科学进展》2022年第9期论文摘要

(2022-10-14 08:24:44)
标签:

摘要

分类: 心理学论文
[1]江丹莹,杨运梅,李晶.群体情境下儿童的分配公平性[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2004-2019.
摘要:群体情境下儿童的资源分配决策受到群体身份、群体地位和群体规范的影响。在群体因素与公平分配之间,儿童或坚持公平正义,或偏向群体利益。这三种群体因素对儿童的分配公平性均造成了影响;个体因素也会影响群体情境下儿童的分配决策。未来研究应对群体因素多加关注,通过操控分配情境中的群体信息,尝试探讨三种群体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进一步了解复杂的群体情境下儿童的分配公平性。群体情境下影响分配公平性的个体因素也是需要未来研究逐一验证和讨论的问题。

[2]杜宇飞,欧阳辉月,余林.隔代抚养与老年人抑郁水平:一项基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1981-1992.
摘要:通过对横截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探讨隔代抚养与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关系。在三个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EBSCO和PubMed以及两个中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检索2021年6月29日前发表的横截面研究以及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原始文献22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总体标准均值差(d)和95%置信区间,东西方文化背景下d值分别为–0.05 (95%CI为[–0.18, 0.08])和0.22 (95%CI为[0.04, 0.40])。此外,在东方文化背景下,抑郁测量工具的类型、研究设计类型、性别和配偶状况,能够显著调节两者的关系;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只有抑郁测量工具的类型和研究设计类型能够显著调节两者的关系。在东方文化背景下,隔代抚养对老年人抑郁水平没有显著作用;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隔代抚养对老年人抑郁水平起显著的消极作用。

[3]翟宏堃,李强,魏晓薇.结构方程模型统计检验力分析:原理与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2117-2143.
摘要:结构方程模型是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重要的统计工具之一。然而,大量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忽视了对该方法的统计检验力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报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研究的结果的证明效力。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检验力分析方法主要有Satorra-Saris法、MacCallum法与Monte Carlo法三类。其中Satorra-Saris法适用于备择模型清晰、检验对象相对简单、检验方法基于χ2分布的情形; MacCallum法适用于基于χ2分布的模型拟合检验且备择模型不明的情形; Monte Carlo法适用于检验对象相对复杂、采用模拟或重抽样方法进行检验的情形。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应当首先判断检验的目的、方法以及是否有明确的备择模型,并根据这些信息选择具体的分析方法。

[4]许丽颖,喻丰,彭凯平,王学辉.智慧时代的螺丝钉:机器人凸显对职场物化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1905-1921.
摘要: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然成为了一个亟需探讨的话题。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机器人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关注。因此,本项目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机器人渗入职场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基于群际威胁理论和补偿控制理论,我们假设职场中的机器人员工凸显会增加职场物化。项目采用实验、大数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考察机器人员工的凸显是否会增加职场物化,初步验证影响效应;然后探讨机器人影响职场物化的中介机制,试图发现感知威胁和控制补偿的链式中介效应;最后从个人、机器人和环境三方面分别考察其对机器人影响职场物化的调节作用,并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探讨对职场物化的干预策略。对本项目的探索有助于结合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发展背景,前瞻性地了解人工智能在职场中可能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5]李倩,李超凡,龚诗阳,周琦玮,可祎.多元文化经历对领导者能力及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1922-1943.
摘要: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具有多元文化经历。多元文化经历是指个体具有直接或间接与外国文化元素或人群进行交互的经历。拟从领导者发展(leader development)和领导力发展(leadership development)两个层面,全面地探讨多元文化经历对企业领导者能力形成及发展的影响:第一,探讨多元文化经历对领导者能力发展(包括个人层面、关系层面和社会层面能力)的影响及内部机制;第二,探讨多元文化经历对领导力发展(包括领导力涌现、领导力选拔和领导力效能)的影响及内部机制。项目成果不仅能够丰富领导者能力形成与发展等组织管理相关理论,还能为企业的全球化管理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建议。

[6]陈景秋,范清月,黄敏妍.农民工的工作退缩行为:基于多重嵌入和身份压力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1955-1967.
摘要:2.9亿农民工的工作退缩行为——为减少工作和组织角色而有意采取的行为(回避工作和降低努力、迟到缺勤、离职等)影响重大。为此,本研究以资源保存理论作为“伞”理论,整合了多重嵌入和身份压力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全面预测农民工的工作退缩行为的模型。在该模型中,提出了同时包含隐性和显性的工作退缩行为的测量指标体系;构建了农民工在城市和家乡的多重嵌入对不同工作退缩行为的预测关系,以及“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双重身份压力经由农民工在城市的多重嵌入对工作退缩行为的间接预测效应。本研究基于农民工样本的特异性,构建了一个“背景化”的全面预测工作退缩行为的理论模型,不仅弥补了微观层面农民工研究的理论空白,也丰富了身份、多重嵌入和工作退缩行为领域的理论和文献。

[7]陈必忠,孙晓军.中国内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时代变迁:1999~2020[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1968-1988.
摘要: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历时系统和宏观系统可能对个体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间接证据表明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趋势不明朗,且相关研究缺乏从社会宏观视角的切入……(不好发布)

[8]张思源,李雪冰.不同频率经颅交流电刺激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2053-2066.
摘要: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将经颅交流电刺激技术应用于精神疾病领域中,其中,以γ、α频率最受关注。tACS作用于精神疾病的可能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直接调节异常的大脑神经活动和间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首先,使用特定频率的tACS作用目标脑区,可以调节对应频率的神经振荡和大脑功能连接,通过作用于疾病相关的异常大脑活动,直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次,并不针对某种疾病特异受损的大脑活动,而是用tACS激活与认知功能相关的大脑环路,广泛地提高患者的注意、记忆等多种认知功能,进而整体上缓解不良症状。目前,使用tACS治疗精神疾病这一领域还有一些尚未解决、值得探讨的问题。tACS的作用机制研究、刺激参数和范式改进、技术升级,可以成为心理学、脑科学以及临床医学的重点研究方向。

[9]胡小勇,李兰玉,杜棠艳,王甜甜,杨静.“转换-坚持”对低阶层健康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2088-2099.
摘要:低社会阶层是不良健康状况最可靠的社会决定因素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理解为什么同样处于低阶层,有些个体却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发现“转换-坚持”策略这一心理因素能有效保护处于逆境中的低阶层者的健康,使其免于受到疾病的侵扰。当个体面临持续或频繁的压力时,“转换-坚持”策略减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急性生理激活,有效抑制了低阶层面临逆境时的生理应激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阻止了致病过程的发展;同时,该策略还减少了低阶层者的不良健康行为,进而对健康起到保护作用。未来研究应在深入探索核心机制基础上开发出有效的干预方案,为解决我国相对贫困问题中的健康贫困提供新的路径。

[10]郭志华,卢宏亮,黄鹏,朱霞.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人群反应抑制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2034-2052.
摘要:反应抑制是指抑制不恰当的或不符合当前需要的行为的能力,研究表明反应抑制主要与额下回、背外侧前额叶和前辅助运动区的功能有关。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非侵入式脑刺激技术,近年来对健康人群使用tDCS刺激相应脑区从而影响反应抑制功能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主要研究结果不一致。阐明tDCS影响反应抑制具体的神经机制、减少tDCS研究的异质性、探索更有效的tDCS刺激方式和确定tDCS效果的年龄依赖性差异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李涛,李永红,宋慧,高冉,冯菲.焦虑中的安全行为及其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2067-2077.
摘要:安全行为是个体用于预防或者减轻恐惧后果的行为,它被认为是焦虑障碍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也会对焦虑的暴露治疗产生干扰。安全行为与焦虑水平、焦虑相关的认知偏差存在联系,错误归因假说、注意资源偏离假说和行为信息假说对这种联系做出了解释。此外,安全行为的使用会削弱焦虑暴露治疗的效果、提高暴露的接受性。未来研究应对安全行为做出更清晰的界定和准确的测量,进一步改进研究设计,借鉴第三代行为治疗的理论解释安全行为与焦虑的关系;同时还需要考察安全行为的双重作用,开发聚焦于安全行为的治疗方案并评估其效果。

[12]徐步霄,白洁,李晔,郭永玉.集体自恋:群际冲突的催化剂[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2100-2116.
摘要:集体自恋是将自恋延伸到群体水平的一个经典构念,目前被界定为对于“自身所属群体是卓越的并值得优待,却未充分被他者承认”的信念。现有研究发现它对群际敌对性有较强解释力,因为集体自恋者对内群体形象、地位或身份所受威胁高度敏感,容易高估威胁和怀疑外群体,而缺乏自我价值感及控制感是集体自恋的重要根源。鉴于现有研究一般都预设了集体自恋的脆弱性和消极性,而集体自恋的属性不必然如此,未来研究应在充分厘清集体自恋内涵及结构的基础上探索其消极与积极后效,揭示其多元成因及干预方法,并推进跨文化研究。

[13]程垦,王艺霏,林英晖,王菁.观察者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反应及其反馈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1944-1954.
摘要:亲组织不道德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PB)是近10年来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相较于已得到广泛探讨的UPB形成机理研究,当前关于UPB的影响效应研究还相对有限,且主要聚焦于领导UPB对员工的影响,以及自我反馈下UPB对行为者的影响。借鉴并受到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和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有关观点的启发,构建了一个同事间围绕UPB的社会互动模型。模型指出,观察者在看到同为员工身份的行为者实施UPB后会对此进行结果预期和动机归因,继而在观察者正直性的调节下引发相应的心理与行为反应;进一步地,行为者在接收到观察者对其UPB的行为反应后会对这些反馈背后的意图进行解读,进而影响其后续行为变化。最后,从观察者对UPB的道德判断、与UPB“不道德”属性有关的认知评价、UPB行为者行为变化的过程机理等方面提出理论模型的拓展方向。

[14]邹迪,李红,王福顺.唤醒定义探析及其认知神经生理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2020-2033.
摘要:唤醒是衡量机体清醒程度和做出反应前准备程度的指标,其水平可从睡眠到觉醒的连续体上变化,具有独特的生理机制与神经回路。由于唤醒与情绪关联密切,唤醒度这个概念常被认为等同于情绪强度,但情绪强度实际上是唤醒和效价的和向量。受到Lazarus提出的“刺激”定义情绪思想的启发,对唤醒的内含和心理机制进行了探析,发现对不符合预期刺激出现的紧急准备是唤醒系统的主要功能,预期性相关机制是唤醒的重要认知加工机制。其它因素(刺激属性、个体差异等)可能存在以下影响唤醒的原因:改变处理刺激时所需的资源量、影响预期机制。未来研究可从心理唤醒与生理唤醒的关系、唤醒的测量方法、唤醒度与情绪强度的关系、人类临床精神疾病的唤醒特征等角度推动唤醒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15]赵冰洁,张琪涵,陈怡馨,章鹏,白学军.智力运动专家领域内知觉与记忆的加工特点及其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1993-2003.
摘要:智力运动是以开发智力为目的且涉及到较多认知活动的竞技运动。研究表明,长期的智力运动经验会影响专家在领域内任务中知觉及记忆的行为表现及其大脑活动。智力运动经验使专家知觉广度增大的同时,促进专家对棋子关系进行整体性知觉加工,且这一过程与颞顶联合区、缘上回、压后皮质、侧副沟、梭状回等区域有关;在长时记忆中存储的具体(空间位置)及抽象信息(知识、策略、棋子关系等)是专家记忆优势发生的基础,该过程与内侧颞叶、额叶和顶叶有关。未来研究可以从智力运动类型、创新实验范式,结合测量设备及认知特点,深入探讨智力运动专家整体知觉优势及记忆优势的神经机制,为人工智能和技能训练等提供理论依据。

[16]王阳,温忠麟,王惠惠,管芳.第二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2131-2145.
摘要:心理学研究常用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揭示调节作用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实现的现象。介绍了第二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meMO-II)的概念及优势;将meMO-II与其它中介调节混合模型进行了辨析;给出了me MO-II的建模方法和分析流程,并用一个实例演示;介绍了基于潜变量的meMO-II的分析方法、meMO-II建模方法的新进展以及meMO-II的变式。研究有助于推动调节机制研究的发展。

[17]戴晓妍,胡谊,张亚.人际同步性现象:探索心理咨询过程中同盟关系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22,(09):2078-2087.
摘要:人际同步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言语特点、行为表现、生理指标以及神经生理活动在时间上出现重合的现象,得益于近10年内技术上的突破,研究者开始对心理咨询领域的人际同步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索,试图从该视角揭示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访双方的互动模式和同盟建立的内在机制。近期研究主要关注非言语同步、生理同步、人际脑同步与同盟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它们各自对同盟的作用机制发展出了相应的理论。未来的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关注同盟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人际同步性,发展整合理论来回应同盟建立的内在机制,并在临床应用上促进具有人际同步性的心理咨询互动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