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2022年第4期论文摘要
(2022-05-06 08:58:59)
标签:
摘要 |
分类: 心理学论文 |
[1]张明,王婷婷,吴晓刚,张月娥,王爱君.面孔表情和声音情绪信息整合对返回抑制的影响[J].心理学报,2022,(04):331-342.
摘要: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与情绪刺激都具有引导注意偏向、提高搜索效率的特点,但二者间是否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迄今为止尚不明确。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并在视听双通道呈现情绪刺激来考察情绪刺激的加工与IOR的交互作用。实验1中情绪刺激以单通道视觉面孔或一致的视听双通道呈现,实验2通过在视听通道呈现不一致的情绪刺激进一步考察视听双通道情绪一致刺激对IOR的影响是否是由听觉通道一致的情绪刺激导致的,即是否对听觉通道的情绪刺激进行了加工。结果发现,视听双通道情绪一致刺激能够削弱IOR,但情绪不一致刺激与IOR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并且单双通道的IOR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仅在视听双通道呈现情绪一致刺激时,才会影响同一阶段的IOR,这进一步支持了IOR的知觉抑制理论。
[2]司继伟,郭凯玥,赵晓萌,张明亮,李红霞,黄碧娟,徐艳丽.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的潜在类别转变及其父母教育卷入效应:3年纵向考察[J].心理学报,2022,(04):355-370.
摘要: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的类别转变以及父母教育卷入在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类别转变中的作用。以1720名三、四年级儿童为被试,对其数学焦虑和感知到的父母教育卷入进行3次追踪,每次间隔1年。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数学焦虑存在低数学焦虑组、高数学评估焦虑组和高数学获得焦虑组3种不同类别;(2)随时间的推移,高数学评估焦虑组倾向于向低数学焦虑组转变,高数学获得焦虑组倾向于向高数学评估焦虑组转变,而低数学焦虑组稳定性较强;(3)父亲/母亲教育卷入对儿童数学焦虑类别转变的预测作用,因不同的数学焦虑类别而异。上述发现为深入理解数学焦虑的形成机制以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3]谢敏,李峰,罗玉晗,柯李,王侠,王耘.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维度发展顺序探究——来自结构方程模型和交叉滞后网络分析模型的证据[J].心理学报,2022,(04):371-384.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相对独立但也存在相互影响,对其发展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尽早识别倦怠症状。本研究对3837名小学教师进行追踪测试,测试间隔为3年,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交叉滞后网络分析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维度最优发展模型为“T1的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分别预测T2的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T1的去人性化预测T2的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且最优发展模型具有性别间的一致性和教龄段之间的一致性。这一结果支持并强调了去人性化在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识别教师职业倦怠早期症状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阻断教师职业倦怠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刘玥,刘红云,游晓锋,杨建芹.用于处理不努力作答的标准化残差系列方法和混合多层模型法的比较[J].心理学报,2022,(04):411-425.
摘要:文章采用模拟研究,分别在混合多层模型假设满足和违背的情境下,比较了混合多层模型方法与标准化残差系列方法在识别不努力作答和参数估计方面的表现。结果显示:(1)不存在不努力作答或其严重性低时,各方法表现接近;(2)不努力作答严重性高时,固定参数迭代标准化残差法普遍更优,混合多层模型法仅在假设满足且两种作答反应时差异大的条件下表现较好。建议实际应用中优先选择固定参数迭代标准化残差法。
[5]张慧,刘燕君,史燕伟,张南.客户支持对一线服务员工服务绩效的影响——基于自我验证理论的视角[J].心理学报,2022,(04):398-410.
摘要:基于自我验证理论,文罩了客户支持能否通过组织自尊的中介作用促进员工服务绩效(角色内服务绩效和主动服务客户行为),以及员工促进定向和内控的调节作用。针对3时间点的调查得到652名员工和139名主管的配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客户支持会显著正向影响员工组织自尊,进而显著影响他们的角色内服务绩效和主动服务客户行为;(2)员工促进定向正向调节客户支持对员工组织自尊的影响;(3)员工内控负向调节客户支持对员工组织自尊的影响。研究结果拓展了员工服务绩效的机制研究,为组织提升员工服务绩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6]何怡娟,胡馨木,买晓琴.共情关怀对公平决策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J].心理学报,2022,(04):385-397.
摘要: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和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ltimatum game, UG)考察了共情关怀对公平决策的影响。实验采用2
(状态共情关怀:有共情关怀vs.无共情关怀)×3
(分配公平性:公平vs.劣势不公平vs.优势不公平)被试内设计,共37名被试参与实验,被试作为响应者选择是否接受提议者的分配提议。行为结果显示劣势不公平条件下,有共情情境的接受率高于无共情情境;优势不公平条件下呈现相反的结果。ERP结果显示:对于他人提出的优势不公平提议,无共情情境较有共情情境下诱发了更负的前部N1
(anterior N1,
AN1),有共情情境比无共情情境下诱发了更大的P2波幅;有共情情境下,他人提出的劣势不公平提议较优势不公平和公平提议诱发了更负的内侧额叶负波(medial
frontal negativity, MFN);
P3在公平条件下的波幅较劣势不公平条件下更大,并未受到共情关怀的调节。这些结果表明共情关怀不仅调节了公平决策行为,还调节了公平加工的早期注意和动机及之后的认知和情绪加工,但由P3表征的高级认知过程仅受到公平性的调节而不受共情水平的影响。
[7]金花,贾丽娜,阴晓娟,严世振,魏士琳,陈俊涛.错误信息持续影响效应的神经基础[J].心理学报,2022,(04):343-355.
摘要:本研究通过分析任务态f
MRI下相关脑区激活及功能连接的条件间差异以揭示CIEM神经基础并为心理模型更新及记忆提取失败假说提供更多证据。结果发现,更正条件的推理分显著高于控制条件,存在CIEM。编码阶段左颞中回在更正条件下的激活显著弱于控制条件,提取阶段更正条件下额中回及前扣带回激活更弱、额中回与中央前回的功能连接更强。结果提示上述脑区可能参与了CIEM的形成,并从神经层面提供了心理模型更新和记忆提取失败假说可能解释了CIEM形成的不同阶段的证据。
[8]宋枝璘,郭磊,郑天鹏.认知诊断缺失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零替换、多重插补与极大似然估计法[J].心理学报,2022,(04):426-444.
摘要:数据缺失在测验中经常发生,认知诊断评估也不例外,数据缺失会导致诊断结果的偏差。首先,通过模拟研究在多种实验条件下比较了常用的缺失数据处理方法。结果表明:(1)缺失数据导致估计精确性下降,随着人数与题目数量减少、缺失率增大、题目质量降低,所有方法的PCCR均下降,Bias绝对值和RMSE均上升。(2)估计题目参数时,
EM法表现最好,其次是MI, FIML和ZR法表现不稳定。(3)估计被试知识状态时,EM和FIML表现最好,
MI和ZR表现不稳定。其次,在PISA2015实证数据中进一步探索了不同方法的表现。综合模拟和实证研究结果,推荐选用EM或FIML法进行缺失数据处理。
前一篇:新书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