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视角下的期刊论文格式不规范问题有哪些?
(2022-03-17 09:30:27)
标签:
期刊论文格式不规范问题 |
分类: 写作指南 |
为了编排体例的统一,学术期刊一般会以“投稿须知”、“格式要求”、“格式规范”、“投稿约定”等形式对本刊稿件格式做出或简或繁的要求,但对比分析后发现,目前期刊论文稿件在摘要、关键词的提取及参考文献的标注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提取不合理、标注混乱的状况,增加了编辑编排加工的工作量,也使许多科研工作者莫衷一是,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对期刊办刊质量的提高、学术规范化的实现都有着现实影响。
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科研人员大都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培养,侧重的是科研能力、知识体系的建构,但对作为科研素质重要方面的论文撰写规范却重视不够。大学本科生尽管也有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要求,但大部分高校都流于形式。到了研究生阶段,一般的硕士、博士生导师也都不会对学生科研规范作出系统要求,因为他们自身就是从现有的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中走出,对论文的格式规范本身就认识不清,仅有的一些认识也来自于投稿实践,对摘要、关键词的含义、作用及提取的标准和规则模糊不清,因此有的期刊或者不标摘要,或者因轻视而随便“摘要”,不是泛泛而谈,不着重点,就是用带主观性或情绪化的评论口吻或脱离具体内容的解释来做摘要。篇幅或者太长或者太短。正确的摘要应该根据论文类型、内容和发表方式及写作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写法。
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科研人员大都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培养,侧重的是科研能力、知识体系的建构,但对作为科研素质重要方面的论文撰写规范却重视不够。大学本科生尽管也有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要求,但大部分高校都流于形式。到了研究生阶段,一般的硕士、博士生导师也都不会对学生科研规范作出系统要求,因为他们自身就是从现有的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中走出,对论文的格式规范本身就认识不清,仅有的一些认识也来自于投稿实践,对摘要、关键词的含义、作用及提取的标准和规则模糊不清,因此有的期刊或者不标摘要,或者因轻视而随便“摘要”,不是泛泛而谈,不着重点,就是用带主观性或情绪化的评论口吻或脱离具体内容的解释来做摘要。篇幅或者太长或者太短。正确的摘要应该根据论文类型、内容和发表方式及写作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写法。
1.著录项标注不统一或不完整。比如文献类型标志,在抽取的调查样本刊物中,有1家根本不标注文献类型标志,其他标注文献类型标志的又很混乱,留下许多疑问,如会议论文集和论文集标[C]还是[M]、不同类型电子文献该怎么标注、析出文献与原文献的文献类型标志是都标呢还是只标一个、汇编和参考工具两类文献怎么标注、1911年以前出版的古籍怎么标注,这些都存在着前后标准不统一、不同规范相互抵牾的情况。再如期刊文章作参考文献是否必须标注起止页码?在笔者统计的20家期刊中,9家不标注起止页码,另外11家标注起止页码的情况又有不同,有的都标在文后参考文献里,有的不是标起止页码,而是只标注引用页码。另外,普通图书、期刊的卷别或版别,报纸文献的版别,出版社或学位论文责任单位前出版地的标注,电子文献发表或更新日期及引用日期的标注等也都存在不统一之处。
2.项目顺序错误。按照一般规范,文献主要责任者(如作者、主编)应列在参考文献最前面,其他责任者(如辑校者、译者、注者)应置于文献类型标志之后,可常常有稿件将之置于主要责任者之后;另外还有的稿件受作者-出版年制文献标注法影响,把出版年直接置于主要责任者之后的。
3.标点符号标注混乱。参考文献各项目的著录顺序、使用的标点和符号均有检索方面的意义,不能随意标注。许多投稿者标注两个以上文献责任者时中间应该用“,”却用了“、”,文后参考文献外国人名的姓和名之间不该加下圆点“.”而加了,普通图书出版者与出版年之间应该用“,”却用了“.”号。而在统计的20种期刊中,普通图书出版年与页码间有18家按规范用“:”,但也有2家用了“.”;期刊出版年与期数之间,14家不加“,”,6家加“,”,有3家则是标卷号的加,不标卷号的不加。期刊名、文献题名后如标注版别或集(辑)、册信息,大部分用括号界定,也有用冒号“:”隔开,等等,可谓五花八门。
4.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不统一。文后参考文献是文中引述部分的对应标注,然而不仅文后参考文献标注问题多多,文中标注也“乱象丛生”。比如文中参考文献序号的位置问题,20家期刊中,把序号放在标点符号前的有13家,放在标点符号与下句之间的有7家;序号上标后加页码,有的带字母p,有的不带,有的标为“[1]P1”有的标为“[1](P1)”。再比如一篇文章多次引用同一文献,大部分是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分次标注不同页码,但也有作者每次引用标注不同序号的;单次引用某文献,页码有标文中序号后的,也有标在文后参考文献里的。
为什么学术论文稿件格式会存在这许多失范之处呢?表面看是我国学术规范走向国际化、标准化的必然阵痛,实际上却也是多方面因素积累必然造成的后果。
20多年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等部门或组织为了办刊更加规范化,与国际通行标准更加接近,在不同年份颁布或印发了一系列规范、标准或规则,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简称《数据规范》)、《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简称《编排规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期刊编排格式》(GB/T3179-2009),有些标准或规范还经过了多次修订,在笔者统计的20家学术期刊中,除了有一家还采用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文献标注方法(如书籍文献标注为“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都市与文化丛刊序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242页。”)外,绝大多数社科期刊都以《数据规范》(CAJ-CD)或《编排规范》为依据编辑排版,但是由于政出多门,对国际标准的理解不同,互相协调不够,宣传不到位,这些规范、标准或规则“大同”而“小异”。这种“小异”造成了标准的不统一,再加上有些期刊编辑敬业精神不够,对繁琐而具体的规范缺乏学习并熟悉,不能与时俱进按照最新版本的标准或规范编辑加工或校对,对有些与规范互相抵牾的格式问题不能施展“火眼金睛”辨识,又造成了不规范格式的谬种流传,自然就会出现上述的种种格式问题。
2.项目顺序错误。按照一般规范,文献主要责任者(如作者、主编)应列在参考文献最前面,其他责任者(如辑校者、译者、注者)应置于文献类型标志之后,可常常有稿件将之置于主要责任者之后;另外还有的稿件受作者-出版年制文献标注法影响,把出版年直接置于主要责任者之后的。
3.标点符号标注混乱。参考文献各项目的著录顺序、使用的标点和符号均有检索方面的意义,不能随意标注。许多投稿者标注两个以上文献责任者时中间应该用“,”却用了“、”,文后参考文献外国人名的姓和名之间不该加下圆点“.”而加了,普通图书出版者与出版年之间应该用“,”却用了“.”号。而在统计的20种期刊中,普通图书出版年与页码间有18家按规范用“:”,但也有2家用了“.”;期刊出版年与期数之间,14家不加“,”,6家加“,”,有3家则是标卷号的加,不标卷号的不加。期刊名、文献题名后如标注版别或集(辑)、册信息,大部分用括号界定,也有用冒号“:”隔开,等等,可谓五花八门。
4.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不统一。文后参考文献是文中引述部分的对应标注,然而不仅文后参考文献标注问题多多,文中标注也“乱象丛生”。比如文中参考文献序号的位置问题,20家期刊中,把序号放在标点符号前的有13家,放在标点符号与下句之间的有7家;序号上标后加页码,有的带字母p,有的不带,有的标为“[1]P1”有的标为“[1](P1)”。再比如一篇文章多次引用同一文献,大部分是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分次标注不同页码,但也有作者每次引用标注不同序号的;单次引用某文献,页码有标文中序号后的,也有标在文后参考文献里的。
为什么学术论文稿件格式会存在这许多失范之处呢?表面看是我国学术规范走向国际化、标准化的必然阵痛,实际上却也是多方面因素积累必然造成的后果。
20多年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等部门或组织为了办刊更加规范化,与国际通行标准更加接近,在不同年份颁布或印发了一系列规范、标准或规则,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简称《数据规范》)、《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简称《编排规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期刊编排格式》(GB/T3179-2009),有些标准或规范还经过了多次修订,在笔者统计的20家学术期刊中,除了有一家还采用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文献标注方法(如书籍文献标注为“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都市与文化丛刊序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242页。”)外,绝大多数社科期刊都以《数据规范》(CAJ-CD)或《编排规范》为依据编辑排版,但是由于政出多门,对国际标准的理解不同,互相协调不够,宣传不到位,这些规范、标准或规则“大同”而“小异”。这种“小异”造成了标准的不统一,再加上有些期刊编辑敬业精神不够,对繁琐而具体的规范缺乏学习并熟悉,不能与时俱进按照最新版本的标准或规范编辑加工或校对,对有些与规范互相抵牾的格式问题不能施展“火眼金睛”辨识,又造成了不规范格式的谬种流传,自然就会出现上述的种种格式问题。
本文来源中国知网,原载于《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原文题为《编辑视角下的期刊论文格式规范》。
本文内容为节选,为阅读及排版便利,本文删去了注释与参考文献等内容,有需要的读者敬请参考原文。
引文格式:陈学智.编辑视角下的期刊论文格式规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04):44-47..
作者:陈学智,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