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2020年第1期论文摘要
(2020-03-08 11:28:07)
标签:
摘要 |
分类: 心理学论文 |
[1]区健新,吴寅,刘金婷,李红.计算精神病学:抑郁症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111-127.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复杂而异质的精神疾病,给全球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尽管基于症状学的诊断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但这种方法并不利于病理机制的探讨。另外,该诊断方法预测效度较低,导致其难以准确评估和比较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计算精神病学方法则能通过理论驱动和数据驱动两种互补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预防和治疗。理论驱动方法基于经验知识或假设,利用计算建模方法对数据进行多水平分析;数据驱动方法则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析高维数据,提高抑郁症诊断和预测的准确性,进而提高治疗的精准度。理论驱动和数据驱动方法的发展与结合,以及人才和资源的整合,将会更有效地推进抑郁症的防治。
[2]马舒,章薇,史金磊,杨振.基于认知机制的有条件自动驾驶接管中的人因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150-160.
摘要:自动驾驶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现代交通问题并提升驾驶舒适度。有条件自动驾驶下,驾驶员可执行非驾驶相关任务但需要在系统无法处理的状况下接管车辆。在这一关键过程中,驾驶员需要进行注意转换并获得情境意识以成功接管。已有研究表明,接管请求、非驾驶相关任务、驾驶情景及驾驶员因素是影响接管过程重要因素。未来可从认知机制角度研究各因素对接管过程产生的影响,以及探究接管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3]明志君,陈祉妍.心理健康素养:概念、评估、干预与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1-12.
摘要:心理健康素养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狭义概念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信念;广义概念指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心理健康素养常采用情景案例问卷、单维或多维评估量表等进行评估,可以通过社会运动、学校教育、自助式应用程序、心理健康急救培训等方式进行有效干预提高,其中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疾病识别、情绪调节、减少病耻感、积极的求助态度等成分都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未来研究可以在建构评估指标体系、探索作用机制、扩展涵盖群体与内容、加强实证干预研究等方面深入开展。
[4]陈雪峰,滕迪晴,陈晶,李岩梅.基础社会动机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13-21.
摘要:基础社会动机体系,是人类为实现生存繁衍的终极目标,管理社会生活中的威胁、挑战与机会,形成的一套激发、调控行为的内在动力,从进化心理的角度提出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需求与动机。众多研究显示,它不仅对社会行为有广泛影响,而且当激活条件持续存在时,会持续影响个体及一定区域人群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基础社会动机可以成为评估社会经济秩序稳定性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心理指标。目前国内有关研究尚少。未来研究应以基础社会动机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心理需求指标体系,探寻我国文化背景下基础社会动机与社会经济行为、社会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为社会治理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心理学依据。
[5]詹鋆,徐宏飞,任俊,罗劲.心理宣泄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宣泄的心理干预效果及潜在危害[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22-32.
摘要:宣泄经典理论认为,发泄能够有效地缓解愤怒情绪和攻击冲动,然而,直接宣泄、间接宣泄及目标宣泄对攻击性影响的大量实验研究揭示了宣泄的潜在危害性及其作用机制,宣泄不但不能降低愤怒反而会通过认知加工等因素提升攻击性。尽管如此,大众仍青睐于宣泄这种看似便捷的情绪调节方式,如宣泄设备已成为心理咨询机构的标准配置。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心理宣泄的片面认知,更折射出了目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科学化和规范化。未来研究应重视,普遍使用宣泄设备作为现代心理干预手段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6]胡平,王雪珺,张银普,李昊健.心理学在社会服务体系中作用的思考——以复原力建设为例[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33-40.
摘要: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心理学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怎样才能更好地构建全面系统的多主体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推动心理学自身的发展?这些问题一直受到广大心理学者的关注。以复原力为例,通过对个体、团队以及社区心理复原力建设路径的理论总结,加上实践案例,以期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知识借鉴与参考,并反思心理学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与角色。心理学专业研究团队可以通过整合其在社会支持体系中的应用,推动心理学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应用。
[7]池丽萍,辛自强,孙冬青.群体决策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在大学生和社区居民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41-54.
摘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求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开展精细化社会治理,而在多元主体共商共治的过程中出现了群体决策质量无法得到有效评估的问题。群体决策"过程-结果模型"认为应该从"双过程"(信息加工过程和人际互动过程)和"双结果"(客观结果和主观感受)两个方面综合评估群体决策质量。基于该模型建构的群体决策质量问卷自评法和录像他评法被应用于大学生和社区居民一些真实问题解决的群体决策质量评估。研究结果显示群体决策质量自评问卷效度良好,适合作为群体决策质量的自评工具;录像他评法与问卷自评法结果相互印证能够全面地反映群体决策质量,可应用于更广阔的社会治理领域中。
[8]王俊秀.多重整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政策逻辑、建构策略与基本内核[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55-61.
摘要:根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政策逻辑,分析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构的策略应该采取研究视角、学科体系和研究取向等的多重整合,包括个体、情境和社会视角的整合,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整合,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整合。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核心,整合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治理的机制和过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在建构影响社会发展的心理环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构需要社会发展的视角,应该探索社会发展心理学的路径来承担整合学科体系和社会治理实践的任务。
[9]王鑫,杭明丽,梁丹丹.动词论元结构复杂性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62-74.
摘要:动词论元结构复杂性表现在论元数量、论元范畴选择模式、题元角色指派模式和映射方式四个方面。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更多的论元数量、选择性论元范畴、选择性题元角色指派以及非典型映射,使动词论元结构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更复杂。多论元加工功能脑区主要涉及左侧额下回和外侧裂周后部;选择性论元范畴加工功能脑区主要涉及左侧额下回、额叶中后部、颞上回和颞叶中后部;选择性题元角色指派加工功能脑区主要涉及外侧裂周后部、左侧额叶中后部和额下回;非典型映射加工功能脑区主要涉及左侧额下回、颞上回、颞中回和颞叶后部。左侧额下回可能涉及初始句法加工、动词次范畴确定、句法移位和非宾格动词语义加工,左侧额叶中后部可能涉及初始句法加工和动词次范畴确定,左侧颞上回和颞叶中后部可能涉及表层句法加工和表层论元句法-语义整合,外侧裂周后部可能涉及论元语义表征。动词论元结构加工过程和动词词汇特征表明,复杂性某些方面存在交互作用。动词论元结构复杂性与加工难易的对应关系、复杂性加工难度层级和交互作用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汉语动词论元结构复杂性加工认知神经机制等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10]卫垌圻,曹慧,毕鸿燕,杨炀.发展性阅读障碍书写加工缺陷及其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75-84.
摘要:发展性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主要类型之一,严重影响个体认知、情感与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书写与阅读关系密切,阅读障碍者常常表现出书写加工缺陷。在行为层面,阅读障碍者书写缺陷表现在书写质量差、速度慢和停顿多等多个方面。在脑机制层面,脑成像研究发现,阅读障碍者书写加工缺陷与字形加工脑区活动,以及字形与运动区脑功能与结构连接异常有关。总体而言,阅读障碍者书写过程中的字形通达缺陷的证据比较充分,但字形与运动编码的衔接以及运动执行是否存在困难,尚缺乏研究证据。相对于字母语言,书写与阅读的关系在汉语中更为紧密,汉语阅读障碍的书写研究将为开发汉语特色的诊治方案提供重要指导。
[11]丁小斌,刘建邑,王亚鹏,康铁君,党宸.情绪变化的自动化加工:来自EMMN的启示[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85-97.
摘要:人脑如何自动化加工瞬息万变的情绪信息?研究者们在借鉴听觉通道的失匹配负波
(因新浪博客过滤严格,提示本篇摘要有非法字符,无法上传)
[12]陈晓雯,蔡文淑,谢桐,傅世敏.孤独症谱系障碍者视觉定向与视觉搜索的特点及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98-110.
摘要:定向网络是注意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视觉定向与视觉搜索两大任务。对于这两大注意任务,正常个体在神经机制上存在较大的重叠,然而,孤独症个体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行为证据。研究者从非社会信息的注意视角发现,一般而言,在视觉定向上,孤独症个体注意转移不存在缺陷,而注意脱离存在困难,但该结论仍有争议;在视觉搜索上,孤独症个体存在视觉搜索优势,但该优势发生的阶段及原因仍需进一步探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孤独症个体在视觉定向任务中左右视野的不对称性、视觉搜索优势的内在机制及两大注意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13]杨瑜,李鸣,陈红.母性应激对母性行为和心理功能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128-140.
摘要:成为母亲对女性而言是人生经历的特殊阶段,她们在这个阶段发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改变对其自身和子代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母性应激是阻碍母亲适应性改变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母性应激会破坏人类母亲和雌性哺乳动物的母性行为、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这种影响与糖皮质激素、催产素、催乳素等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失常;母性环路、边缘系统及前额叶皮质等神经环路对刺激的神经反应改变以及神经发生、树突和突触重塑的可塑性变化有关。
[14]谢家全,谢昌颐,杨文登.饥饿对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141-149.
摘要:从心理学视角综述了饥饿对个体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广泛影响。饥饿会损害一般认知功能,潜在导致决策与认知偏差,并引发道德判断标准降低、社会态度改变以及攻击行为增加等现象。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饥饿影响认知与社会行为内在机制的三种假说:自我损耗说、认知激活说以及协调机制说。最后,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着饥饿主观感受差异、测量方法不够准确等问题,未来研究需要提高饥饿的测量效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对饥饿影响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15]刘玉新,陈晨,朱楠,张建卫,王帅.何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质激活理论的缘起、现状和未来[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161-177.
摘要:特质激活理论旨在阐明适宜的外部情境如何激活个体的内在特质,以及这种激活如何促使潜藏的隐性特质表达出显性的行为。文章综述了特质激活理论,剖析了其从思想诞生到基准模型,再到拓展模型的两次飞跃,重点阐释了情境分层、情境特征、激活后果的反馈等系统,辨析了特质激活的内涵及其与"人-环境"匹配理论、与情境强度理论的异同,从深化验证、拓展现有理论模型等视角提出未来研究走向。
[16]蔡玉清,董书阳,袁帅,胡传鹏.变量间的网络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20,(01):178-195.
摘要:变量间的网络分析模型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不同于将潜变量作为观测变量的共同先导因素的潜变量模型,网络分析模型将观测变量作为初级指标,采用图论的方法建立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网络,其中变量为网络的节点,而变量间的关系是节点之间的连线。因此网络分析可以突显观测变量之间的联系以及观测变量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系统。通过变量网络中基于各个节点特征的指标(如中心性)以及基于整体结构特征的指标(如小世界性),网络分析为研究各种心理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视化的描述方式和理解视角。近10年来,网络分析的方法已在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一定的应用。未来研究应继续发展和完善网络分析模型的理论和方法,使之运用到更多的数据类型和更广的研究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