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015-06-16 14:32:47)
标签:
教育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估算算理,解释估算过程,理解估理。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的情境下要选择不同的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生:玉米每袋28元,要买98袋,
师:小红想知道:一共花了多少钱?小明想知道:带3200元钱够吗?这两个问题,哪个需要精确计算,哪个估算来估一估就可以了?为什么?
生:第一个需要精确计算,因为它问一共需要多少钱,那要算准确再给人家钱,第二个可以估算一下就可以了。因为它只是问你带这些钱够不够,而不是让你准确的算一算。
师:这个同学说的多好呀!他用了一个词。
生:准确
师:第一道题必须准确计算,你多拿钱你愿不愿意?
生:不愿意。
师:你少拿钱
学生点头愿意
师:售货员愿不愿意?
生:29估成30,98估成100.约等于3000
师:你认为钱够不够?
生:够了。
师:为什么估计的钱够了,实际就够了呢?
生:因为这两个数都往大里估了,准确的数一定要比这个数要小。所以更够了。
师:这个同学不仅会估算,还能把估算的道理说的明明白白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估算。
(一)尝试用估算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已知每袋饲料46千克,买250袋,9吨的小货车一次能运完吗?
师:我们一起来读题。
生:略
师:想一想,这道题能用估算解决吗?
生:能
师:开始。
(二)小组交流
1、探讨小组交流的注意事项
师:做完了吗?想不想交流?为了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
生:老师,他们化成40,离实际的数太远了。
师:你们的呢?
生:我们的离实际的近,我们用的四舍五入法。
师:小估方,大估方同学说了,你们的没用四舍五入法,你们的不行?
生:虽然我们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可是我们能解决问题。我们把46估成40,乘以250.往小里估了,估的结果是10000.它比实际结果小。10000>9000,估小了都运不玩,实际就更运不完。
师:最后一句话说的什么?能再说一遍吗?
生:估小了,都运不完,实际就更运不完。
师:小估方有没有谁有补充的?
生:我是用的举例法。我把46估成40,然后再乘250,约等于10000千克,.约等于10吨。10吨的货物载重9吨的小货车肯定运不完。实际的46已经往小里估。我猜想应该有11吨,12吨。这样小货车更运不完。
师:你们听懂了他的意思吗?谁听懂了起来说一说。
生1:他的意思是说,往小里估估到最小都运不完,往大里估估的大了就更运不完。
生2:估小了运不完,实际就更运不完。
师:老师刚才看下面还有一个同学用的画图的方法。你能不能上台来给同学们说一说,来!试一试。
生:我用的是画图的方法,这里是
|
|
|
估计数量 12500千克 |
250 |
50 |
|
250 |
46 |
估计数量>实际数量
|
250 |
46 |
估计数量 12500千克 |
250 |
50 |
|
生:比如说实际数量是150, 被他们估成了155.而小货车的载重151,原本能运完却被他们估成不能运完。
生:如果可以运的完的话,被他们估大了就运不完了。
师:你的意思是:往大里估运不完,实际的这些比估计的要小,不一定运不完。也就是用往大里估的方法,不一定。
师:我们同学通过直观图知道:往大里估的方法不确定不一定。那我们看看往小里估,能不能确定。好不好?
生:好。
师:蓝色部分是实际数量,我们把46估成40 。往小里估。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往小里估的数量比实际数量少一块。
师:往小里估都运不完,实际就一定运不完。也就是往小里估能够确定,用9吨的小货车一定运不完。
4、回顾思考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的思考过程。
往小里估 |
往大里估 |
46×250≈12500(千克)
50 9吨=9000千克, 12500千克>9千克 答:一次不能运完。 |
46×250≈10000(千克)
40 9吨=9000千克, 10000千克>9千克 答:一次不能运完。 |
首先我们把46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往大里估,估的的结果大于9000千克。不一定能运完。接着我们把46估成了40,估的结果是10000千克。10000千克>9000千克,估计的运不完,实际的就更运不完。所以用小估法可以确定。一定运不完。大估法刚才有同学一直在争执四舍五入的方法。大估法虽然用了我们以前的四舍五入的方法。可是在这道题里他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道题只能选择 ……
生:小估法
【评析】解决往小里估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小组交流让每一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通过初步交流和举手表决的方法,让学生产生质疑:“到底哪种方法好呢”,为后面的辩论埋下伏笔。然后王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辩论的形式,通过数形结合及举例验证的方法,沟通了抽象的乘法估算与直观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化隐为显,更好的帮助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有效的突破了估算的教学难点,理解了估理,从而真正体现估算教学的本义。很好地落实了估算的教学目标。
三、巩固练习,促进发展。
1.用小估法解决问题
师:看来估算是有门道的。下面我们再来一道题试试吧。请看大屏幕: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题:
生:一头大象平均每天要吃350千克食物。动物园里有26头大象,一天准备7000千克食物够吗?
(学生练习)
师:谁起来交流一下
生:26×350≈
师:默读题目:一座楼房高39米,小白的飞行高度是楼高的193倍,小白能不能飞越高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想一想这道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师:现在我们同学有了三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生:最后一种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用大估法飞不过去,实际就更飞不过去。
师:再有没有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道理一样不一样。
3、对比 深化
生:我觉得都不好,因为有的题需要往大里估,有的题需要往小里估。
师:也就我们要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大估还是小估。那你们能灵活的选择估算方法来决定大估还是小估吗?
生:能。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如果觉得往大里估好就把手掌张开,如果觉着小里估好,就握拳表示。
师: 今天这节课老师领同学们学习了估算,谁能谁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通过知识梳理,形成清晰的课堂教学知识网络,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总评】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自觉估算的习惯” 这一要求,我充分的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交流、辩论。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在设置第一个问题情境时,安排了精确计算与估算的对比,“这两个问题那一个需要精确计算,那一个用估算大体估一估就可以了?”让学生体会到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异同点,感悟生活中有些问题需要精确计算,但有些问题可以通过估算来解决,让学生体会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并学会选择合适的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
交流互动、智慧碰撞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 对于估算 “46×250”,学生中存在两种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学时,王老师为学生精心设计能体现自主探索,辩论交流的估算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①自主探索,形成估算方法。让每个学生应用已有的估算经验独自估算,并写出估算的过程。②小组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③全班交流引发质疑:“到底哪种方法好呢”④辩论交流,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对交流的两种方法进行评价,并找出小估法是符合问题实际,计算方便可行的估算方法。
3、
在学生对大估法还有质疑的情况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沟通了抽象的乘法估算与直观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化隐为显,更好的帮助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有效的突破了估算的教学难点,理解了估理,从而真正体现估算教学的本义。很好地落实了估算的教学目标。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真正抓住估算的学习要领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