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倾听案例
(2024-06-05 16:15:52)一对一倾听背景:
小班幼儿刚来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幼儿最喜欢玩的就是橡皮泥,因为橡皮泥可塑性强,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完成和满足他们的想象,捏、揉、撕、拉、摁等简单的手部动作就可以使橡皮泥发生许多的变化,而且橡皮泥对于幼儿的经验要求不高,所以幼儿都很喜欢玩,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很多的快乐。
观察倾听记录一:“小丸子”引发的初交流
思思和乐乐两个人坐在一起玩橡皮泥,看到我走过去,思思首先举起了她做的橡皮泥对我说:“老师,我做的是小丸子”,师:“这个小丸子是什么啊?” 乐乐:“就是好吃的”师:“有一点像我们吃的粘粘的、圆圆的…”还没等我说完,乐乐抢先说:“好吃的,做的是小丸子”,于是乐乐也开始做起了小丸子,一边做一边展示给我和思思看。我对她说“除了小丸子,你还会做什么呀”,于是她把小圆子放在手中开始做起来,过了一会,她举起一个长长的东西对我说:“看呀,我做的是面条,给你吃。”
分析与解读:
在活动中,幼儿似乎有了简单的交流,但还仅仅处于在老师引出的话题中而建立起来的。两位幼儿都能主动地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我走过去之前,他们两个还是自顾自的玩,并没有把自己做的作品展示给伙伴,也没有给好朋友讲解,幼儿的创作欲望较高,张乐乐在看到胡思思的作品被老师认可之后,也争着开始做起来。
反思与支持:
在后来的活动中我适时给幼儿一些鼓励的话语。在激励幼儿的过程中可以给他们一点建议来开拓幼儿的思维,因为刚上小班的她们经验有限,有时会不知道要做什么,作为教师可以给他们适当的意见。
观察倾听记录二: 新鲜感过后的选择
时间过去了五分钟,乐乐还在认真的“做面条”,而胡思思正把一大块橡皮泥用用手捏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捏完后重新把所有的橡皮泥捏成团,在切。重复及此后,觉得很无聊,于是就开始东张西望,无所事事。干净的桌面上,地板上到处都是零星的橡皮泥,有的被踩了脚印,黑乎乎的。
分析与解读:
通过分析观察,我猜测思思则是属于不知道该怎么玩橡皮泥,注意力转移比较快的幼儿。
小班幼儿在学习泥工时需掌握的技能主要是学会团、搓、压扁和初步学习粘合这四种技能,前三种技能都是通过手掌的动作来完成的,这是根据三岁幼儿手部肌肉发育的程度来规定的。由于思思年纪较小,思维发展不完善,手腕肌肉也未发育完善,眼手不能协调一致,所以最初孩子们在操作时很容易丧失信心,失去兴趣。
反思与支持:
教师在教幼儿玩橡皮泥时,要注意引导幼儿欣赏泥工作品,我们可以捏制几个给幼儿看,再安排幼儿玩橡皮泥活动,必要时,教师可手把手的交给幼儿如何捏出简单的形体。
教师在引导幼儿玩泥时,不仅要教会幼儿简单的泥工技能,更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1.知道不能随便扔泥。
2.要爱护自己和别人作品。
3.应保持衣服,桌面和地面的干净整洁等。
观察倾听记录三: 不经意的“初合作”
就在我发现思思兴趣逐渐减少,开始坐不住的时候,乐乐已经做完了“面条”,这个时候请乐乐摆弄着面条,自言自语:面条有了,怎么吃呢?我抓住机会,提出建议:思思的橡皮泥颜色好适合做一双筷子呀,要不你们两个一起做一双漂亮的筷子一起来品尝美味的面条吧。思思犹豫了一会,答应了。三分钟后,两位幼儿一人一根“搓”出了一双细细长长的筷子,而且乐乐还很炫耀地告诉我:“离得远也可以吃到!”看到她高兴的神情,我也用高兴的赞赏说:你们两个真棒。”她们听了更加高兴了,他们两个一直玩到游戏结束。
分析与解读:
乐乐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胆子很小。但是她是一个很有耐心、友好的孩子,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注和肯定。在活动老师通过多次地表扬和鼓励,使得她慢慢开始试着与人交流,性格也会逐渐开朗。
反思与支持: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教师在日常的活动中要多多关注比较内向、比较胆小的幼儿,经常给这些幼儿鼓励和表扬,给幼儿机会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可以找一两位比较会玩的、愿意交朋友的幼儿来带领内向的孩子,让内向的孩子能再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
总结反思:
通过此次观察可以看出,小班的孩子经过一个月的幼儿园生活,部分孩子在游戏活动时已近开始出现初步的与周围的幼儿或者和材料发生互动,但是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经验不足,互动出现较少,且水平不是很高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进行提升:
1.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合作意识和交往经验造成的,因此,老师需要有意识教给孩子们一些合作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
2.孩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要积极引导幼儿参加游戏,提高小班幼儿合作交往的技能。
3.小班幼儿注意力容易转移、不稳定,而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精心选材和设计游戏情节,对于培养小班幼儿的合作意识有着事半功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