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记忆(四)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著名翻译家傅雷
我读罗曼·罗兰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册)时,正处于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我复员的申请在等待上级的批准,对自己的前途既有期待也有担忧。当读到傅雷先生的《译者献辞》时,我被深深打动了。我把它抄了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1976年8月,我复员时与战友在营房礼堂前合影留念
《译者献辞》这样写道: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战胜外来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內界的战绩。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阙大交响乐。愿读者以虔诚的心情打开这部宝典罢!
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罢!”
1937年到1941年间,傅雷先生完成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百多万字的翻译,于国破山河在的岁月出版,曾引起无数读者的争购传阅。“江声浩荡”是傅雷先生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开篇的第一句,使人感到一种浩荡的气势。傅雷先生在谈到翻译此书时曾说:“我们比任何时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都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他要用完成《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翻译,给黑暗里的人们点燃精神的火炬。有不少青年知识分子怀揣这本书奔赴了延安。
翻译家傅雷先生(图片来自网络)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耗时20余年之久创作的一部长篇巨著,作者因此书获得了1913年度的法兰西院士文学奖和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主要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二三十年间,通过描述主人公德国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的一生,反映了世纪之交风云变幻的时代特征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宣扬了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思想主题。小说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许多故事都是以贝多芬为原型。
小说的第一册有三卷:黎明、清晨、少年。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小城市的穷音乐师家庭里。祖父是公爵乐队的指挥,父亲是提琴手,他的母亲则是个厨娘,父亲为自己的婚姻懊丧,常常自暴自弃地酗酒。父亲发现自己的儿子有音乐天赋,就强迫他苦练弹琴,祖父很注意培养他的音乐天才,暗地里把他随口而出的片断缀成乐曲,题名为《童年的娱乐》献给了公爵,并组织了音乐会,得到了公爵的赏识,被夸赞为“在世的莫扎特”。
11岁那年,克利斯朵夫被任命为宫廷乐队的第二小提琴手。祖父去世后,父亲更酗酒无度,以致被乐队解雇,家庭的重担过早地落在了克利斯朵夫的身上。父亲去世后,他每天不但参加演出,还充任了家庭教师,在生活重压的煎熬下,使他养成了独立不羁的性格。
早熟孤独的克利斯朵夫非常重视和朋友的友谊,在经历了两次失败的爱情之后,他的心绪烦乱,意志消沉整天和一帮不务正业的人泡在酒馆里。他的舅舅是个地位低下的走方货郎,他教克利斯朵夫要安贫乐道、真诚谦虚。他见到沉溺于酒馆的克利斯朵夫,以他父亲的名字称呼他,在于警醒他不要走父亲的老路。舅舅对他说:“你是个虚骄的人,你要做一个英雄,你的所以只能做出傻事就是为此。……一个英雄!我不大知道什么叫英雄;但我的理想是,一个英雄是竭尽所能的人,平常人则做不到这一点。”
当时,我只借到了小说的第一册,1952年,傅雷先生又推出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重译本,后来又再版过,我没有注意我借阅的是哪个版本。直到1980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1957年版改版印刷,还增加了罗大冈先生写的“译本序”,我才把全书读完。傅雷先生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耐读、耐人寻味,他能咂摸出作者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出神入化地表达出来。傅雷先生主张,文学翻译不只是理解原文意义,还要体会、感受、领悟原文的妙处、原文的韵味,这样翻译过来的东西才有文学味道。为此他“一本书上了手,简直寝食不安,有时连打中觉也在梦中推敲文句”,正因为如此,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读起来朗朗上口,书中的许多段落我都作为警句摘录了下来。
我收藏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1866年1月出生于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在父母的影响下,幼年的罗曼·罗兰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痴迷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等的音乐。1904年至1912年间,他完成了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而一举成名,成为世界知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就传入中国,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反战文章,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罗曼·罗兰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罗曼·罗兰(图片来自网络)
罗曼·罗兰有一句经典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他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音乐家的一生诠释了他对英雄主义的理解。
1934年,傅雷先生曾致函罗曼·罗兰,向他讨教英雄主义问题。罗曼·罗兰告诉傅雷:为公众服务,才是真正的伟大、真正的英雄;作为一个艺术家,应当把为公众服务和成为民族乃至全人类之忠仆,作为自己应当追求的“崇高之社会意义”与“深刻之人道观念”。傅雷在回信中说:“不肖虽无缘拜识尊颜,实未误解尊意。”傅雷先生和罗曼·罗兰虽远隔东西,但两人的心是相通的,因此傅雷先生在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才能产生强烈的同频共振,深情地写下那篇《译者献辞》,让读者“以虔诚的心情打开这部宝典”。
最近出版的全译本《约翰·克利斯朵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