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2022-06-04 06:13:06)
标签:

长城

山海关

老龙头

嘉峪关

雁门关

分类: 旅游扎记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在万里长城上千座雄关险隘中,长城最东面的关隘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明长城西端的起点嘉峪关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而位于山西忻州市代县的雁门关,因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山海关长城全长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我曾两次游览山海关关城和老龙头长城景区,分别是单位组织到南戴河和北戴河疗养时,第一次是1991年,那时还没有数码相机,也没有留下影像,第二次是2013年7月,正是暑期。
    山海关关城是一座周长约4公里的小城,全城有4座主要城门,城门上分别建有威武雄壮的箭楼,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的城关。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天下第一关
    “天下第一关”的箭楼,原名镇东楼,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楼高13.7米,北、东、南共设68孔箭窗,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城门的箭楼分别为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山海关城的城墙有10多米厚,进城门时有售卖通关文牒的,可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镇东楼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镇东楼内展出的“山海关古建复原图”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城墙上游人如织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城中兵部分司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瓮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城门,城墙有十多米厚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书写通关文牒
    老龙头景区是长城东部起点,为“中国旅游四十佳”之一。景区由宁海城、澄海楼、入海石城、海神庙等28处景观组成。老龙头宁海城是朱元璋的大将军徐达在修建山海关时,修建的关前卫哨城,而入海石城是老龙头长城深入海中的尽端部分,全城屹立于海水之中,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为蓟镇总兵戚继光派参将吴惟忠修建。入海石城伸入海中22.4米,宽8.3米,高9.2米,为九层巨石砌成,1987年修复时,墙的四五六层仍然用原来遗址的巨石垒砌,保留了石城的原貌。城上的靖卤台,是万里长城敌台之始,有“中华之魂”的盛誉。在这里既可领略长城与大海握手的奇观,又可以欣赏我国唯一一处建在海上的道教庙宇。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老龙头景区导游图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宁海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澄海楼,匾额为乾隆御笔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乾隆御碑亭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徐达将台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远望海中道教庙宇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通往庙宇的牌楼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天后宫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观海亭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远处的入海石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入海石城靖卤台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老龙头
    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位于甘肃的嘉峪关,其扼河西走廊之咽喉,地势险要,在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嘉峪关是现存最完整的雄关之一。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扫描图片
    嘉峪关是朱元璋手下大将冯胜修建的。冯胜作战勇敢而又足智多谋,在跟随朱元璋的10多年里,立下了赫赫战功。洪武五年(1372年),冯胜作为征西大将军率领明军进军陕西、甘肃,击溃了那里的蒙元部队。冯胜得胜凯旋时,经过嘉峪关地区,发觉这里是扼守河西走廊的咽喉,于是奏请朝廷放弃敦煌通西域的两个关口——玉门关和阳关,在依山傍水的险要之地修建嘉峪关。
    据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历经168年的修建,成为一座巍峨的雄关。它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1998年,我到甘肃参加一个研讨会,会后游览了嘉峪关。登上嘉峪关城楼,这里雨水稀少,天空湛蓝,极目远望,感受着数百年的历史沧桑。我们在获取通关文牒后走出雄关,眼前是茫茫的大漠,仿佛可以听到丝绸之路上回荡着商旅的驼铃声。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登上嘉峪关城墙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嘉峪关外的大漠
    最近一次登长城,是2019年6月,自驾游河北、河南和山西时,游览了山西忻州市代县境内的雁门关。我们在回北京路上,看见前往雁门关的路标,临时起意前往。没想到驶出高速路,山路崎岖,经过18盘山路才来到雁门关景区。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高德地图导航前往雁门关景区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路边的“雁门关伏击战遗址”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雁门关景区大门,在这里换乘景区接驳车
    据记载最早镇守雁门关的大将是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幸(号偃),他因镇守雁门有功,被成王赐名为姓,称琰国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在此“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30万,从雁门出塞,把匈奴赶到阴山之北,并在此修筑长城;汉武帝即位后,曾下诏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打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北宋时杨业任代州刺史,曾在这里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军,留下了千年传颂的杨家将故事。抗战时期,我八路军120师716团主力在此两次伏击日军的运输车队,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一度切断繁峙至忻口间交通,配合了国民党军的忻口防御战。在这里有记录的大小战斗多达2000多次,将雁门关与许多历史名将联系在一起,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1948年4月6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等在赴河北平山西柏坡时途径雁门关,在此凭吊了千年古战场,在将军庙中论英雄,题写了“雁门关”三字,留下了毛主席登临雁门关的一段佳话。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景区前的名人壁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毛主席题写的“雁门关”
    景区的大门是雁门寨明月楼,经过明月楼是民俗村和一条边贸街,再现了当年边关贸易的盛况,街尽头是一座“通江”牌坊,表示经过雁门关就可以通达大江南北。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寨门左右是杨家将的雕塑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雁门寨明月楼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把守寨门的士兵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边贸街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通南江”牌坊
    雁门关有东西两门,均为明代建筑,由巨砖垒砌,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武则天所题“天险”“地利”二匾,天、地二字均为武则天所造。西门为地利门,城门上建有宁边楼,又名“六郎庙”,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所建。西门北侧建有瓮城,也是明代建筑,俗称小北门,门额石匾书“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有青砖镌刻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为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傅山所题。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瓮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宁边楼
    进入城中,恰好有武术学校的学生在表演,顺着城墙向东是官署。官署东北制高点上建有四方形的敌楼,敌楼分上下两层,开有箭窗,敌楼边有一座雁塔,为方形九级密檐实心砖塔,始建于隋朝,清末毁圻,现在的雁塔是原址上重建的。雁塔下有碑林,呈七层阶梯状分布,有碑200多通,都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雁门关留下的千古名篇。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地利门内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演出的武术学校的学生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官署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雁门关东北制高点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制高点的敌楼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敌楼内望雁塔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雁塔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雁塔下碑林
    关城的东门——天险门是主城门,城门上建有雁楼,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间的清晰辙印仍然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雁楼上的两块匾额分别是张一题写的“雁门关楼”和建筑学家罗哲文题写的“中华第一关”。东门外有镇边祠,始建于明建德六年(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守关大将李牧,原名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后改名为护国镇边寺。1937年,雁门关的关城和镇边祠均遭日军破坏,2009年之后复建。复建的护国镇边寺改名镇边祠,内建有偃公堂、武安堂、忠武堂、文定堂等,供奉西周到明朝守关名将的事迹。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扼守关隘的天险门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天险门外镇边祠和雁门关驿站(图片来自网络)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天险门上雁楼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雁楼张一题写的匾额“雁门关楼”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雁门关楼匾额上是罗哲文题写的“中华第一关”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武则天题写的“天险”,天为武则天造的字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经过600年磨砺的青石板路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天险门外的镇边祠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镇边祠偃公堂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镇边祠武安堂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天险门内古关道
    镇边祠可通往雁门关驿站,驿站共有窑洞11孔,分为帝王洞、将军洞、公主洞、雅士洞,接待过的历代名人有帝王22位、将相22位、公主5位,包括周穆王、赵武灵王、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等帝王,以及王昭君等五位出塞公主,还有蔡文姬、李白等文人,那些守边的武将自不必说了。
不到长城非好汉——行走长城的记忆(下)
雁门关驿站(图片来自网络)
    雁门关不仅是闻名的古战场,而且见证了“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巍峨雄关有多少故事可以诉说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