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世界文化遗产——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域(土耳其旅游七(上))
我们到土耳其旅游的最后一站是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扼黑海入口,为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伊斯坦布尔始建于公元前658年,当时称拜占庭。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迁都于此,起初称为新罗马,很快就被人们称之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也是基督教重要分支东正教的中心。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此地遂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但西方国家认为奥斯曼帝国是侵略者,仍然沿用君士坦丁堡的名称,直到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伊斯坦布尔才成为国际上的正式名称。伊斯坦布尔市区开始仅包括金角湾和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地岬,如今已扩大到金角湾以北,以及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现代化城市。
伊斯坦布尔老城区导游图
一大早我们从伊兹密尔乘飞机来到伊斯坦布尔,一下飞机就前往伊斯坦布尔老城区游览。那里的景点比较集中,我们先后游览了蓝色清真寺、古罗马竞技场、圣索菲亚大教堂和托普卡帕老皇宫。
蓝色清真寺,原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是1609年由奥斯曼帝国著名建筑师锡南的得意门生阿迦(Mehmet
Aga)设计建造的,因清真寺内墙壁使用了蓝、白两色的伊兹尼克瓷砖装饰而被称为蓝色清真寺。
苏丹艾哈迈德一世统治时期,奥斯曼帝国已经开始衰败,在对波斯人的战事失利后,他决定在伊斯坦布尔建造一座大型清真寺以安抚安拉。以往的苏丹都以战利品来承担建筑费用,但艾哈迈德一世在位时没有赢得过重要的胜利,不得不从国库里调用资金修建。清真寺是建在原君士坦丁堡大皇宫之上,利用了大皇宫的地基、穹顶和圆顶地下室,但整个建筑群和谐地融为一体,且规模庞大、富丽堂皇、外形匀称、布局合理,是一座完美的建筑艺术品,成为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前合影
参观入口
蓝色清真寺是阿拉伯风格的圆顶建筑,中间大圆顶四周有四个半圆形的圆顶,四角是四个较小的圆顶,清真寺前庭院四周是30个小圆顶,四周有6座高耸如云的宣礼塔。通常清真寺最多只能有四座宣礼塔,只有圣地麦加的大清真寺才有6座宣礼塔,因而引起过争议。礼拜时穆斯林从面向庭院的正门进入,非穆斯林游客则从侧门进入。
礼拜前清洗的地方
教堂的庭院,四周有30个圆顶,中间是饮水亭(喷泉)右前方是穆斯林出入的正门
非穆斯林游客从侧门排队进入参观
清真寺前厅院
墙壁圆顶上的精美装饰
来自威尼斯的彩色玻璃
阿拉伯文字装饰
支撑穹顶的大圆柱
铺着地毯的礼拜大厅
高耸的宣礼塔
蓝色清真寺一侧是古罗马竞技场,也称为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它原是古罗马人于公元198年建造的竞技场,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伊斯坦布尔之后,被扩建为一座庞大的赛马场,长达400米,宽150米,有40排马蹄形座位,可以容纳8万多人,从当年君士坦丁的皇宫可以直通竞技场的皇室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竞技场。在拜占庭帝国时期,这里还展示着从世界各地运来的战利品和纪念碑。如今古竞技场已成遗址,只有三个纪念碑依然伫立在近乎东西向的轴线上。
三座纪念碑,中间是蛇纹住
广场最西是君士坦丁石柱又名“罗马方尖碑”是君士坦丁七世波菲罗格尼图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贝斯雷奥斯于公元10世纪建造的,也是唯一一个由本地人自己建造的石碑。碑身外原来镶满了青铜浮雕,公元13世纪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侵入君士坦丁堡的时候,那些青铜浮雕全部被毁,只剩下了光秃秃的石块。在1894年的地震中,君士坦丁石碑受到损坏,此后土耳其政府对其进行了重建。
罗马方尖碑
“罗马方尖碑”边上的青铜蛇纹柱,原本是古希腊各城邦联军为庆祝战胜波斯大军所建造的,蛇柱由相互缠绕的三条蛇构成,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希腊时代纪念碑。此碑是君士坦丁大帝从希腊搬来的,现在土耳其保存的只剩蛇身,蛇头收存于大英博物馆。
广场中最瞩目的是西奥多休斯方尖碑又名“埃及方尖碑”,这座方尖碑是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时雕凿的,原来竖立在埃及卢克索的卡尔纳克神庙。公元390年,罗马帝国西奥多休斯一世大帝将它运到正在建设的新首都君士坦丁堡,竖立在帝国竞技场的中轴线上,幷举行了隆重的竖碑仪式。这块方尖碑已存在近3500年,仍然保存完好。
这座红色花岗岩石碑原高32.5米,重约300吨,但当年为了运输方便,已将靠近基座的一端截去了40%,如今只有20米高。碑上刻有埃及的象形文字,碑石安放在一个高约3米的基座上,基座与碑体之间由四块很厚的黄铜片支撑。基座的底部是白色大理石,四周有浮雕,浮雕描绘的是西奥多休斯一世及其家人在御花园中的活动:南面是他和家人在观看赛马,东面是他坐在包厢,准备给赛马获胜者佩戴桂冠,北面是他主持竖碑仪式,西面是他接受降敌的朝贡。基座上还镌刻有希腊文和拉丁文,说明他竖立此碑的因由。
广场的最东头有座漂亮的德国饮水亭(也称喷泉),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赠送给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礼物,由德国建筑师斯皮塔于1899年修建,1901年重新安装,喷泉铜制的圆顶由绿色斑岩的柱子支撑,这些柱子有一个八角形的大理石基座,亭顶用镶金工艺图案装饰。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个残暴的独裁君主,1909年被青年土耳其党人废黜。
德皇威廉二世赠送的饮水亭
厅顶的金色装饰
德皇威廉二世和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名字字母组成的图案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蓝色清真寺对面,公元326年,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决定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岸边修建基督教堂,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亚,教堂建成后经历了动乱和火灾两次被损毁,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在原址建造一座更加宏伟的教堂,在雄厚国力支持下,由物理学家伊西多尔和数学家安提莫斯设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公元537年竣工了。为了建筑这座教堂,皇帝将帝国各地的物料运送来,包括埃及的斑石、色萨利的绿色大理石、博斯普鲁斯海峡地区的黑石以及叙利亚的黄石,甚至还有以弗所阿尔忒弥斯神庙的古希腊圆柱,参与建造的工匠超过一万人。教堂著名的大穹顶,高55.6米,直径31米,中间没有立柱支撑,只通过四根大柱墩上的帆拱支撑,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创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平衡系统,是一个建筑史上的珍品,很长一段时间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这种穹顶式结构,对清真寺的建造也有一定影响。教堂建成后,成为君士坦丁堡牧首(大主教)的座堂,也是拜占庭帝国皇帝加冕的地方。
蓝色清真寺对面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教堂前广场上的喷水池
圣索菲亚大教堂经历了地震和十字军东征的劫掠,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为了感谢真主的帮助,他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做了礼拜,并将转换为阿亚索菲亚清真寺,修建了四座宣礼塔和洗礼喷泉,用石膏掩盖了原有的基督教马赛克画,画上伊斯兰教的装饰图案,还修建了礼拜的讲台、壁龛等。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国父凯末尔推行世俗主义,尊重历史,结束宗教冲突,他决定这座建筑既不恢复为东正教教堂,也不继续是清真寺,而是改为博物馆。使人们同时可以看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遗存。1985年,圣索菲亚大教堂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域的保护范围,但其维护工作一直不到位,1993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团的督查,博物馆在穹顶之下搭建起了整修用的重达160吨的脚手架,但维修工作进展缓慢,至今脚手架还在那里。
奥斯曼帝国著名建筑师锡南为抗震修建的加固扶墙,这里是教堂的入口
扶墙上的玻璃窗
原损毁教堂的遗物
巨大的穹顶上是古兰经中的经文(图片来自网络)
大厅中央用护栏围起来的四方形彩色大理石区域,被称为“世界肚脐”,是奥斯曼时期苏丹们加冕的地方
参观的游客
伊斯兰风格的大理石凉亭
阿拉伯文字的彩色玻璃窗
维修用的巨大脚手架
大厅中指向麦加的壁龛(伊斯兰教的米哈拉布),壁龛两边是苏莱曼大帝征战匈牙利后带回的两根巨大的蜡烛(图片来自网络)
壁龛上方的马赛克镶嵌画——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子耶稣。马赛克上玛利亚坐在没有椅背的宝座上,小耶稣在她的膝盖上。这幅马赛克据说是复原6世纪的原画,原画在圣像破坏运动时被人为毁坏掉了
二楼的画廊
画廊的介绍
曾被石膏掩盖的著名马赛克镶嵌画“施洗的耶稣”,耶稣两边是约翰和玛利亚,画的下半部分已经毁坏
二楼的柱廊,对面是维修的脚手架
苏丹穆拉德三世从帕加马运来的两个古希腊汉白玉大瓮,放置在清真寺正殿两侧,用来盛美酒施予教众
教堂侧门顶上的圣像
教堂外的洗礼喷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