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看《回归快乐童年》专题片的几点收获
最近,我在谢园长的推荐下,认真观看了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七集学前教育专题片“回归快乐童年”系列,非常好,受益匪浅。七个小标题是:
——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习
——学龄前儿童需要进行识字教育吗
——“抢跑”未必能赢
——别让兴趣伤害了孩子的兴趣
——吃的适当 吃得愉快 吃得健康
——小习惯成就大未来
——爱玩才会赢
根据七个小标题和专家、家长的互动交流,我提炼出学前教育家长比较关注的五个关键词:
快乐 习惯 兴趣 健康 学习
(孩子的学习包括拼音学习、识字、阅读、游戏、玩)
根据五个关键词,结合专家的建议,总结以下10点:
1、回归孩子快乐的童年,回归真正的幼儿教育,还孩子快乐的童年生活,还孩子一个快乐的学前生活,让学前教育真正成为孩子最幸福、最快乐的事。
2、幼儿园不能小学化,幼儿园的小学化已经让孩子对学校生活失去了兴趣,没有向往之情了。
3、作为家长,要尽早开始,持之以恒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4、孩子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家长要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一定让孩子喜欢上学,喜欢学习。
5、学龄前儿童参加拼音学习、集中识字培训班是有害无益的,千万不能对孩子进行拼音学习、识字教育。
6、孩子的学习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鼓励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快乐学习,在家庭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玩中学习,在游戏中探索。
7、家长要做孩子成长的教育者、陪伴者、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
8、学前教育要让孩子快乐的玩,真正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验、在玩中探索、在玩中操作、在玩中思考、在玩中成长。爱玩的孩子身心都健康。(孩子要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9、学龄前的儿童阅读很重要,从图像到文字是学龄前儿童阅读发展的基本过程。不是先识字再阅读,而是先阅读再慢慢地识字。
10、家庭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二、家长关注的几个问题
最近,我认真梳理了幼儿园下发的“调查问卷”,家长谈了好多看专题片后的感受,最大的收获是思想观念转变了,这是教育孩子最关键的一点,最核心的一点;同时,家长们还提了一些着急的问题:孩子精力不集中怎么办?孩子不听话、坐不住,习惯太差怎么办?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的生活?(繁重的学习、烦人的作业、长时间的用脑等等)孩子没有上学前班,没有提前学拼音、识字能跟上吗?
有的家长对上小学感觉很着急!可怕!担心的较多!
(一句话:不用着急,着急是没用的,不能顺其自然,要正确面对)
由于时间有限,仅交流两个问题的看法:
(一)上小学前,没有学习汉语拼音、识字的孩子和学习了汉语拼音、识字的孩子有差别吗?
我的看法是没学习的孩子和学过的孩子相比是没有差别的,(并不是没学过的孩子差,学过的孩子就优秀)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渐渐出现差别。
我要告诉家长最关键的问题是孩子入学后最主要的不仅仅是学知识(拼音、识字、算题),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喜欢学习,喜欢上课,喜欢上学,喜欢同伴,喜欢老师,喜欢学校,喜欢小学生活。感觉到上小学太好了,太有意思了,每天都愿意早早来上学。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严格地说,对于拼音、识字写字的教学,学校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学培训,一年级教师的选配,特别是语文教师的选配,要找一些有多年低年级教学经验的老师上课的,其他老师,如培训班的老师、幼儿园的老师,她们是很难担当此重任的。最担心的是他们会教错。一旦孩子们接受了错误的知识,再改就更难了,这是很可怕的。
对于没学过一年级知识的孩子,会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好习惯养成了,孩子一定会很棒的。相反,有的孩子学过了拼音、认识了许多字,当老师教学时,他们总认为已经学过了,孩子就会感到很无聊,无兴趣,最大的危险是养成了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注意力不集中,而且把学习理解成很容易的事情,专注力不强,这样,老本吃完了,学习后劲也没了,也就出现了厌学、烦躁等不良情绪。家长强迫孩子去学一年级的知识真的会影响孩子上学的兴趣。这样,养成好习惯、掌握学习方法的孩子会越来越棒,没有养成好习惯的孩子学习会越来越吃力。
(二)孩子入小学后怎样尽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1、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A、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做好上学的准备工作:
思想准备:家长对孩子上学不要与顾虑,要认为是件好事,孩子长大了,到了入学年龄了,该轻松愉快地面对。
对孩子要激发孩子上学的欲望,一定要带学生到所报的学校去看看,看看教室、午休住宿的地方,活动场地,校园环境,让孩子对学校有向往之情。
物质生活上的准备:按时作息、按时就餐。
B、学校、教师的准备
为孩子营造入学的氛围;打造一切的焕然一新(教室物品摆放整齐、窗明几净、床铺整齐);准备好孩子的学习书籍、学习生活用品;教师衣着的整洁、精气神;
2、做好入校后的适应工作
A、在最短的时间(一周)让孩子喜欢学校的一切,喜欢上学。感觉上学真好:班内全体教师要全身心靠上,及时了解、走近、关爱、喜欢每一位孩子,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
B、用4到6周的时间(国庆节过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上学习,初步养成基本的学习、生活习惯。
习惯的养成: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也就是说,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
拼音学习4到6周完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善于动脑,注意力集中,喜欢读书,喜欢学习、正确的执笔姿势、良好的坐姿、主动整理物品等等。
3、家长在孩子入学后需注意的问题:
A、不要着急,要全力配合老师的工作,及时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做好沟通。
B、淡化孩子入校后的遇到的一些琐事
孩子的座位的调整、同学间的推搡(小磨擦)、孩子关心不够等等。
C、孩子入学后要感受到轻松愉快,不要感觉到太累。
D、学会守望孩子,不要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
好的父母守望孩子,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机会,不要小看每一位孩子,放开孩子,让孩子自己主动成长。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的意思是说,我守着你,我在不远处望着你。我欣赏你,但并不摸你,我只是远远地望着你。“守望”的意思是说,你不会超出我认定的那些危险地带。我在某个时候可能会把你捉住,再把你放回去。让人自由地游戏,让人自己往前走,让人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这就是进步的教育。
孩子的成长有两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在3岁前后。3岁前后是孩子智力和性格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三岁前后,就必须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气和习惯。凡是自己能够做的,必须自己做;凡是自己应该做的,当尽力去做。
第二个关键期在13岁前后,13岁前后是孩子的青春发育和独立生活的关键期。
E、家长要做孩子成长的教育者、陪伴者、引导者。做到这一点,要成为一名学习者,读懂孩子,研究孩子。
F、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九大美好品质:诚信、爱心、善良、感恩、责任心、孝敬父母、勤奋、宽容、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