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城内大街,东西走向,是江阴城内最为古老的街道之一。江阴现存最早的明代县志记载,大街从西面的悦来坊到东面的春晖门,街两面有巷十一条:鲇鱼巷、察院西巷、察院东巷、城隍庙巷、杨山人巷、观音寺巷、安利巷、贷巷、高巷、杨家巷、卜家巷。
明代县志上记载的悦来坊所在地位于现西大街和西横街交叉口,这里也是江阴历史上迄今最早的县府办公地点,江阴俗称“老县前”。当时为了发布县府公告和文件,在官街拱以坊设立表榜,表榜的名称叫悦来。悦,这里是指目的的意思,看着愉快,赏心悦目。久而久之,大家都把拱以坊叫成悦来坊。
春晖门,即江阴城池的东城门。江阴古城,始于南朝梁绍泰元年(555)置江阴郡、江阴县,跨乾明(现大庙巷内)、演教(现民运巷内)二寺故址,县城筑土城,共围地600余亩。陈朝时,以江阴郡建江阴国,在秦望山麓筑舰浦城,又称夏城。隋朝推翻陈朝时,江阴国除郡废,江阴县治迁至城西北隅君山之南,即“老县前”,亦为悦来坊之处。唐代起,江阴设州、军、路、县,置废多变,至清末,治所仍设“老县前”。五代吴国杨隆演天佑十年(913),江阴知县张可琮将土城向西扩建改筑成一座周长13里的大城用以驻军屯粮之地,并开始筑城门,城门为四座:东“延庆”、西“钦明”、北“通冿”、南“朝宗”。公元937年,南唐推翻吴国,升江阴县为江阴军,江阴县城成为南唐军城。至北宋时,加固江阴军城,此时在西北隅设有内城。南宋庆元五年(1199)增设内城东门“新津”。南宋绍定三年(1230),增设江阴内城西门“望京”、南门“观风”、北门“澄江”;外加外城门5座:东门“春晖”、西门“天庆”、南门“朝宗”、北门“爱日”、东北门“建寅”,共计有9座城门。
南北朝时县城开始成街市,隋朝时街市拓展。宋明间,城厢街市的东西大街已经成为干道。宋时军治,元时路总管府,明清县治均设“老县前”,因此,城内大街西段——西大街当时为闹市。明代万历四十二年开始,江苏学政节署移驻江阴城中大街,规制弘敞、前有照壁、“吹鼓亭”和广场(俗称“学院场”),县城商市集中到东西大街,其中繁华区当属东大街虹桥至高巷一段。
明清时期,大街上土布行、土布庄、绸布店商号众多,其中有家实力雄厚的天庄老绸布店。清同治年间,在学政署东侧有家宝文堂书坊,光绪十四年承印并发行南菁书院刻书局1430卷《皇清经解续编》等书。清光绪年间创立的大宜春洋大百货店为同业之首,博文堂笔号,大街上还有天仙、砚春茶社、怡春茶室、留春茶社等;东大街经营蔬菜、瓜果和北货。大街上还有大生药房、致和堂药房,新景园、新鑫园、隆源馆、朱鸿兴、陆星兴等饭馆酒店都遐迩闻名。
清末民初,大街上又开出了一泉池浴室、安利桥的五金号、福源、刘福昌等洗染店、天天、顺大等衣庄、西大街的电报局、东大街设在民众教育馆中的江阴邮局、方桥对面的民信局、王希玉在东大街设立最早印刷《江阴报》的华通印书馆。
辛亥革命后,县政府迁入大街东面的学政节署。大街的商业重心又一次移到了东大街。县政府西面的一门糖烟公司、对面的芙蓉酒家、斜对面的澄江百货店、方桥茶馆、江阴新华书店、右面的江阴五金公司、致和堂药店、红霞理发店、映红照相馆、江阴百货公司……
其实,江阴自元明建城开始,设大街、中街、南街三条横向主要道路,而大街历来是江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原有街道狭窄,设施简陋,房屋低矮,加之屡遭兵灾,破坏严重,解放后虽经过多次修缮,原貌未变,格局依旧。
1951年10月,从东门至老县前设东大、新生、新民、虹桥、司马、西大六条行政街,但习惯仍然统称大街。1960年,大街道路煤渣铺路扩宽,范围从虹桥街新华书店(原暨阳庙)起至东门,即东大、新生、新民三条街,由宽7米拓为24米,全长740米,改称人民路。
我们在了解江阴城内大街的同时,有必要了解一下城内一条与大街平行的东西向黄田河。从宋志城隍图上可以看出,当时黄田河穿城而过,成为市河,北起城西北角澄江门旁的北水关,向南经嘉定桥到近南城墙处转折而东,过驿桥后分成两支,主支在学宫与贡院后向东经文亨桥、睢阳桥、坊桥、安利桥、花桥后在高巷口分支,向东经过回塘堰出东水关进东城河流入东横河。
和丰桥:位于南北仓湾间,县治西南数十步,宋时名润丰桥,石板架构,俗名仓桥。同治五年(1866)倾圯,后里人郑惇五重建,改木架构。
善政桥:位于西横街晖对巷北,县治南。宋时名驿桥,石拱式样,因傍驿馆而得名。元改善政桥,明初改善教桥,后仍名善政桥。
学西桥:位于文庙西南侧,接学宫玉振坊西侧。清道光六年(1826),知县王沄同邑人共同倡议建棂星门、疏浚玉带河时,拆其二旧石梁、桥基而建成学西桥。
汇征桥:位于学西桥东文庙内汇征坊下,木桥,清道光六年(1826)知县王沄倡同邑人创建,与学西桥同时改原简易桥而新成。
鸿渐桥:鸿渐街北(今文庙南外),俗名新桥。《方谟续志》载:明正德二年(1507),知县刘紘凿学前河建。《赵志》载:明正德十年(1515)知县万玘建。可见鸿渐桥是明正德二年至十年间造,石拱式。
文亨桥:鸿渐街北,明弘治十年(1497),邑人徐豫拆除房屋后建造的桥,其兄徐鼎让田筑路,一时曾传为佳话。
龙头桥:位于文庙后河,文亨桥东。《冯志》始载此桥当是明末建,平板石桥。清道光元年(1821)学后河河淤堵塞,道光六年(1826)知县王沄募捐改建成石拱桥以通舟行。
司马桥:又名解元桥,俗名马嘶桥。位于马嘶弄。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六年(1826)易木以石。
小虹桥:以近虹桥得名,位于南睢阳庙旁,又名睢阳庙桥。明崇祯年间建造,清乾隆四年(1739)重修。
方桥:位于学政节署东,进贤街北端、虹桥东。因为此处有万寿坊,又称为坊桥。始建年代不详,《贺志》载:邑人周森修缮。清康熙十八年(1679)钱璞等人重建,改名进贤桥。清乾隆二年(1737)知县蔡澍重捐建,改称石拱桥。
安利桥:位于坊桥东,万寿坊南,始建年代不详。宋时称永兴桥,清道光七年(1627)修缮为石拱桥。
花桥:位于安利桥东、茶巷北端,为小型石拱桥。明弘治元年(1488)张昞倡议修建。清道光七年(1627)重修。
堰桥:位于高巷南端,因为跨回塘堰故名。小型石拱桥,始建年代不详。内成河主水道由此折南抵南水关,支水道向东抵东水关。
章桥:内成河支水上,堰桥东、东横街北端东水关内,始建年代不详。《宋志》载:知军颜耆仲重建,旧系砖瓦材质拱形结构。明万历年间,邑人改石结构。明崇祯九年(1636)换成大石板桥,清嘉庆年间重修。
1969年开始,江阴先后拆除市河黄田河上的安利桥、方桥、周桥、堰桥、花桥、章桥、善政桥、司马桥、龙头桥等23座石板、石拱桥,填没内城河,铺设水泥排水管道。1972年前后,客运汽车站移至西门大洋桥下,但进入城中心区有西横街民居阻断,于是开始填埋了环绕文庙的玉带河,拆除了石板平桥“西学桥”和“东学桥”。
在1960年至1972年之间,江阴城内完成了对原东西大街的拓宽、延伸改造,人民路成为城区东西向唯一畅通大街,沿路新建了不少公共性建筑,是全城最主要的商业集中的生活性大街。路北从胜利街至三元坊,新建二层楼房,三元坊到高巷口,建造一幢十间门面房。当时新改建房屋竣工后朝北门面有澄江百货、人民饭店(现华联址)、工农饭店(现国购址)、稻香村和宏大副食、食品公司等,还有茶馆、煤球、日杂、藤竹、衡器、钟表、刺绣、缝纫以及水果、小吃等。朝南门面有风雷五金、向阳旅馆、红霞理发、致和堂药店、浴室、百货大楼、人民银行、木器、调剂、水产、一泉池浴室等,加上原有县人委、红星影剧院、第一招待所等。
1974年起,江阴先后把淘米弄(虹桥街)中医院对面的房屋全部拆除,再从西南另辟蹊径,拆房建路,直至西门汽车站。至1977年,人民路(虹桥至西门)拓建贯通,铺设沥青路面,至此老城区从东门到西门人民路全线贯通。1984年在东门护城河上的人民桥北侧新建了东门桥,1987年在西面建西门大桥复桥,与1969年改建成永久性板梁桥的老桥合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街的原司马桥到虹桥、坊桥的路旁形成了农贸市场,80年代中期,老河道与司马街之间的民居逐年拆除。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的人民路,其虹桥路东段是原东大街与填满的市河拓宽而成,其虹桥路至西横街段(善政桥)是填埋后筑的道路,而西横街以西则基本上是既无古河,也无旧路,全系新筑而成。
http://s9/mw690/003ifwztgy6VduzNl9e38&690
而旧时城内东西大街老街即由现西大街、司马街及人民路东段组成。西大街,除了最西头的老县前外,到了清末基本已经到了没落时期,当然这里也能见证历史的辉煌。如今的西大街依然存在,仅有几间老房躺在路边。
http://s14/mw690/003ifwztgy6VdvidTVr5d&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VdvikjdL01&690
http://s12/mw690/003ifwztgy6Vdvits2T3b&690
http://s3/mw690/003ifwztgy6VdviyLl0c2&690
http://s13/mw690/003ifwztgy6VdviCWTO3c&690
http://s10/mw690/003ifwztgy6VdviLGIN09&690
http://s3/mw690/003ifwztgy6VdviVBZwb2&690
http://s8/mw690/003ifwztgy6Vdvj0E5N17&690
http://s10/mw690/003ifwztgy6Vdvj4Frb29&690
http://s7/mw690/003ifwztgy6Vdvj8l9A76&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VdvmhKlHb1&690
文庙历史悠久,值得一提,它就位于西大街南侧。文庙始建于北宋初年的乾兴、天圣年间(1022-1023年),后经元、明、清及民初五十多次扩修,成为苏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庙,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景佑重建文宣王庙记》碑载,宋初在江阴观风门外就建有文庙,供学子肄业其中。景佑三年,知军范宗古因文庙离监狱太近,特将文庙迁到城内军治东南,即现今的庙址。南宋绍兴三年后,建讲堂、设军学、立义廪、修东西序、拓泮宫、建御书阁、先贤祠,文庙已具相当规模。到元、明、清三朝迭遭兵燹,江阴文庙不断修葺。元时,江阴称州,军学改为州学。知州张献、李师善、翟谅 相继修学宫莲池,增筑君子堂,池上建“霄月”、“光风”两亭,供学者 休憩,规模比宋时扩大一倍。至正十二年(1352),泰州张士诚派髙邮义军攻江阴,庙学 被毁。明初,江阴降州为县。洪武年间,建明伦堂、戟门、廨舍、射圃。宣德六年(1431),江南巡抚周忱、知县朱 应祖重建大成殿、明伦堂、君子堂、时习、日新二斋。正德二年(1507)知县刘纮建棂星门、泮池并上架三穿九洞石桥。之后庙学很盛,据不完全统计,明代260年中,江阴历届县衙拓建修葺庙学达23次之多。自顺治至光绪的264年间,修庙共20余次。顺治二年(1645)八月,江阴义民抗清守城被屠,城内仅幸存50余人。文庙除大成殿、明伦堂外,其它建筑均遭到严重损坏。乾隆二年(1737),知县蔡树大兴土木,文庙规制大备。咸丰十年,太平军占领江阴城,文庙又遭战火破坏。自同治六年至光绪五年,以12年时间全面复建,耗银46670两, 除尊经阁未重建外,余均按原样恢复。因庙学规模宏大,各县前来问礼者不绝。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县学终止。入民国后,文庙建筑归县中学使用,数度受到兵扰。70年代起,因改建校舍开辟人民路,文庙建筑群有一部分被拆毁。1985年,仿山东曲阜孔庙重建文庙。1992年县中移到新址,原学宫部分陆续还归文庙,扩建部分成立暨阳中学。
http://s16/mw690/003ifwztgy6VdvpCU8L3f&690
http://s13/mw690/003ifwztgy6VdvpIwqwfc&690
http://s10/mw690/003ifwztgy6VdvpMsVr49&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VdvpR0chc1&690
http://s6/mw690/003ifwztgy6VdvpVQCFd5&690
http://s4/mw690/003ifwztgy6Vdvq00iD03&690
http://s13/mw690/003ifwztgy6Vdvq4BBifc&690
http://s8/mw690/003ifwztgy6Vdvq977h17&690
http://s16/mw690/003ifwztgy6VdvqkbcX2f&690
http://s10/mw690/003ifwztgy6VdvqqOjT49&690
http://s4/mw690/003ifwztgy6Vdvqvt6Pa3&690
http://s15/mw690/003ifwztgy6Vdvqzmxwde&690
http://s13/mw690/003ifwztgy6VdvqK9fS0c&690
http://s1/mw690/003ifwztgy6VdvqPWYU90&690
http://s6/mw690/003ifwztgy6VdvqXQr305&690
http://s16/mw690/003ifwztgy6Vdvr1uVhdf&690
http://s1/mw690/003ifwztgy6VdvAiWe4e0&690
http://s5/mw690/003ifwztgy6VdvAmPasc4&690
http://s11/mw690/003ifwztgy6VdvAqAfo9a&690
http://s14/mw690/003ifwztgy6VdvAvrUF4d&690
http://s9/mw690/003ifwztgy6VdvAzhXOc8&690
http://s8/mw690/003ifwztgy6VdvAGPFZc7&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VdvAMxdD71&690
http://s3/mw690/003ifwztgy6VdvB7j5Ub2&690
http://s3/mw690/003ifwztgy6VdvBo9XA02&690
http://s5/mw690/003ifwztgy6VdvBvUQQe4&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VdvBCC2d21&690
http://s7/mw690/003ifwztgy6VdvBKux036&690
http://s4/mw690/003ifwztgy6VdvBTnsTd3&690
司马街是旧时横贯江阴的主干道东西大街的一段,因老街上原有纪念明代兵部尚书徐晞的大司马牌楼(坊)而得名。徐晞,字孟初,明朝时江阴城内北湖埭人,官至兵部尚书,这个人平时爱说“不可”两字,随便什么事情只要不合他意,他就会说“不可”“不可”,因此大家都叫他“不可先生”。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徐晞告老还乡,并司马街府邸后院营造孟园,时人曾用“卷幔山川尽,凭栏日月来”诗句吟咏该园。徐晞死后葬在东门外绮山北麓,皇帝钦赐他两块题为“恩荣弈世”和“大司马”(司马是西周时期就开始设立的官职,主掌军政与军赋,常统帅军队出征。汉武帝时,撤除太尉,置大司马,后世用来作兵部尚书的别称。)的坊额,巍峨高大地建立在大街上(庙巷口),后人为了纪念徐晞,就把他所住大街称为司马街。清代,由于江苏学政驻节江阴,每逢试期,常州府属8县生童来江阴考试,地处学政衙署西侧的司马街一带,游商云集,生意兴隆,有人将之繁华程度比做苏州的观前街。晚清科举废除以后,司马街的店铺大多保留了下来。街道虽不宽,却成了江阴城内主要的商业街之一。到了上世纪60年代,司马街仍然是城内的主干道,街宽约12米,弹石路面。但到了1974年起,在虹桥开始向西另辟新路贯通人民路后,司马街逐渐失去了主干道的功能。
http://s10/mw690/003ifwztgy6VdvF6eIp39&690
http://s4/mw690/003ifwztgy6VdvFaNzl73&690
司马街东端北侧有条至今存在的古巷,这条巷子的最北端曾经有座寺庙:古演教寺,该亦是江阴南北朝时的土城遗址。明洪武年间(1368-1370),江阴侯吴良将古演教寺改建为江阴最大的城隍庙。这条通往寺庙的宽阔通道,称为庙巷或大庙巷。光绪三十二年(1906)毁,民国十二年(1923)修复,每年正月半前后都会举行灯会,这里人头攒动。1937年,城隍庙被日军炸毁,1951年县城隍庙旧址建成人民大会堂,1974年后有影剧队管理,1984年影剧公司将其改建音乐厅。如今在大庙巷小庙巷交叉口可见一棵200多年的古银杏树,想必那就是城隍庙的见证了。
http://s4/mw690/003ifwztgy6VdvHT2rp83&690
http://s16/mw690/003ifwztgy6VdvPrIyr3f&690
http://s14/mw690/003ifwztgy6VdvI0ubbcd&690
http://s5/mw690/003ifwztgy6VdvNxTGQ24&690
http://s9/mw690/003ifwztgy6VdvRfT3q68&690
http://s13/mw690/003ifwztgy6VdvRstc0ac&690
http://s9/mw690/003ifwztgy6VdvIlmWs78&690
http://s13/mw690/003ifwztgy6VdvIq4J6cc&690
http://s7/mw690/003ifwztgy6VdvIv3gyb6&690
如今,在司马街在庙巷西侧,有一处仿建的明代建筑:曹氏故居。伞墩曹氏明清初两代人才辈出,清同治兵部尚书军机大臣曹毓瑛、晚清儒医曹颖甫都出生在建自明崇祯年间的古老宅第里。据江阴市志记载:曹氏故居原为同治年间兵部尚书曹毓瑛第宅的一部分。晚清、民国间,司马街25号是中医经方大家曹颖甫(家达)的生活处,曹氏故居原位于法尔胜大酒店旁如今云南米线位置附近,即司马街南侧,有5进及花园。一日,有孕妇逃避日军追赶躲进曹家私人诊所,曹颖甫闻讯后,怒斥日军暴行,与日军发生强烈口角,这也直接导致曹颖甫被日军当场刺死。其实最早之时,位于司马街南侧的曹氏故居位置为一处高墩,80年代末江阴建造大酒店时,拆除了曹氏故居并于1990年左右将曹氏故居的第3进中厅按原样移建至司马街20号如今位置。而如今位置,其实旧时也是一户富庶人家,院外院内各有一口井,因为与曹氏故居第三进中厅相似,故后被改建成了曹氏故居。
http://s10/mw690/003ifwztgy6VdvU4XZD19&690
http://s7/mw690/003ifwztgy6VdvUibzMa6&690
http://s15/mw690/003ifwztgy6VdvUrA9U7e&690
http://s1/mw690/003ifwztgy6VdvUD9nif0&690
http://s3/mw690/003ifwztgy6VdvUJENc82&690
http://s1/mw690/003ifwztgy6VdvV5nSEe0&690
http://s5/mw690/003ifwztgy6VdvVOP9W14&690
http://s10/mw690/003ifwztgy6VdvWfiEp19&690
http://s4/mw690/003ifwztgy6VdvWulLd53&690
在老大街上,要数江苏学政节署一带最留有记忆了。江苏学政节署旧为巡抚行台(即都察院)与常州府书院,宋元时为“澄江驿”旧址。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学使署移驻江阴,初名督学察院。按试八府三州秀才。经过次第增修,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园内景点众多而号称“江南官署之冠”,毁于咸丰十年(1860),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至1904年科举制度废除,历时292年,有124任学政。辛亥革命后,县委县政府从“老县前”搬至“学政节署”。江苏学政节署共13进200余间,大堂、东西文场等主体建筑于1960年后陆续拆除。存仪门5间及执事所、土地祠、燕喜堂、雪浪湖、墨华榭碑廊及后花园。仪门东壁间嵌有康熙丁巳(1677)《重修江阴督学察院记》、道光己亥(1839)《增修江阴考棚记》、光绪乙亥(1875)《增建江阴考棚记》碑。学署前即为学院场,东西有辕门,正面有照壁,门楼上挂“文章司命”“风教总持”横匾。广场上竖立大旗杆两根,扯“钦命江苏督学部院”字样大旗。1992年,虹桥路两侧建学院广场,西区建下沉式广场及音乐喷泉。2002年,与中山公园改建、建步行街等,竖立放榜墙等场景。
http://s10/mw690/003ifwztgy6Vdw1J3GVd9&690
http://s16/mw690/003ifwztgy6Vdw1MJFZ2f&690
http://s9/mw690/003ifwztgy6Vdw1TfJK68&690
http://s10/mw690/003ifwztgy6Vdw1XwTfd9&690
http://s8/mw690/003ifwztgy6Vdw21t3x27&690
http://s13/mw690/003ifwztgy6Vdw7gszybc&690
http://s15/mw690/003ifwztgy6Vdw7kqRwee&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Vdw7nTDbd1&690
http://s16/mw690/003ifwztgy6Vdw2diNhaf&690
http://s10/mw690/003ifwztgy6Vdw2jJZDe9&690
http://s14/mw690/003ifwztgy6Vdw2odLncd&690
说到考棚,我们就得提及一下考棚街。考棚街,即进贤街,位于江苏学政节署大门南侧。进贤街缘于试院,每年大约五月份时,四面八方考生汇集江阴,众多童生来到进贤街,街上搭起了“考期棚子”,平日不繁华的街道变得喧闹起来,各式店铺也应运而生,于是进贤街被庶民百姓成为考棚街。
http://s14/mw690/003ifwztgy6VdwbH3hX7d&690
学政节署既然繁华了近三百年时间,其附近自然也有古迹可探。乾明广福寺自然不必说,这座寺庙曾经有江阴南北朝时的土城旧址。学政节署东侧一块区域,即为我们俗称的“澄江福地”,东至三元坊巷、南至前火叉巷、西至民运巷、北至东平庙巷寿山路。
澄江福地内当时有座二侯祠书场。二侯祠书场可溯源至明嘉靖年间,这里原有“二侯祠”,是为奉祀明代开国大将吴良、吴祯兄弟的。据地方志记载吴氏兄弟二人是安徽定远人,元朝末年,投朱元璋军中,屡立战功,擒获张士诚,因此被封为江阴侯、靖海侯。清同治年间,高蒲生创办二侯祠书场,茶馆设在二侯祠享堂前靠东庑屋,可容400听客,江阴文人称之为“是我庐”。
http://s6/mw690/003ifwztgy6VdwekusR75&690
http://s14/mw690/003ifwztgy6Vdwep2up3d&690
澄江福地民运巷,位于中山公园东侧,与安利桥隔街相望,最早称为古城巷,只因该处为江阴古城所在地。巷底旧有的乾明广福禅寺本为乾明寺(古崇圣院)及子院广福寺(原寿圣院)合并而成,到了明代该巷改称为乾明寺巷,清代后里人改称为广福寺巷。乾隆年间,知县重修泛海观音殿,香火甚旺,观音寺之名超过广福寺,便以观音寺巷称之,简称寺巷。乾明广福禅寺,规模弘敞,为江阴城内最大寺庙,寺庙中有五百罗汉姓名图像刻石,极为罕见。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割寺西翼给学署。1927年革命群众运动蓬勃发展,观音寺巷内相继成立了工人协会、商民协会等民运组织,为纪念大革命胜利,民运巷之名代替旧名。民国初年,大片空地曾改为体育场,后为儿童乐园并入中山公园,1953年改为居民宿舍。民运巷与东平庙巷相接路口的北首,旧时号称“江阴第一菜场”就位于此处。此处还有一座万寿坊,朝南为“澄江福地”,朝北为“古崇圣院”各四个字,穿过牌坊可到乾明广福寺和万寿山,可见这石牌坊实际为广福禅寺的山门,该石坊毁于20世纪60年代。民运巷东侧街面与火叉巷、东平庙巷一带古建筑连成一片,其中不乏深院大宅。而民运巷大宅旁的一口“四眼古井”想必每个江阴人都知晓。“四眼井”即广济古泉,又名义井,系宋嘉祐六年(1061年)广福寺僧宗寿所凿,井泉天旱不涸,以广济香客劳顿渴饮之需。故名。广济古泉为一井四眼,上各有青石井圈,今有三口井圈仍为宋时之物,其中一井圈上刻有“关勇义泉”四个正楷大字。井壁上青苔丛丛,井泉清冷甘洌,旱涝之岁,不竭不溢。温州司法参军曹确作《广济泉记》,右壁间嵌有雍正二年八月的石刻《广济泉碑》。 据史料载,此井深64丈,直径约有5米,数百年以来一直清凉甘甜,直到清朝太平军后,因东半城人民的饮水靠它,年久失疏古泉将有填塞之患,于是县人出资请人修浚,井中起出巨大石块砖头无数,并起出百多具尸骨,皆是明末屠城时投井而未打捞起来的人。如今澄江福地已经全部拆除改造,商业中心仅留的一处原居清代民房,已经脱胎换骨,无法识别旧时面目。
http://s3/mw690/003ifwztgy6VdwhjC2m62&690
http://s14/mw690/003ifwztgy6Vdwhob3T2d&690
http://s1/mw690/003ifwztgy6VdwhJ0qYf0&690
http://s11/mw690/003ifwztgy6VdwhOL3kca&690
http://s12/mw690/003ifwztgy6VdwiipfR8b&690
http://s7/mw690/003ifwztgy6VdwioS2y96&690
http://s11/mw690/003ifwztgy6VdwisiPEca&690
http://s7/mw690/003ifwztgy6VdwiBojkc6&690
http://s4/mw690/003ifwztgy6VdwiGEFl33&690
http://s1/mw690/003ifwztgy6VdwiJZMA30&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VdwiNVf3e1&690
http://s16/mw690/003ifwztgy6Vdwj8Q7t4f&690
http://s15/mw690/003ifwztgy6VdwjoTlI4e&690
我们再说三元坊巷: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秋试,江阴一科中举10人,巷中子弟占其二,加前期所中解元是谓“连中三元”,于是在东大街巷口立“三元坊”石牌坊,遂得名,如今步行街口“三元商厦”即以三元坊而起名。三元坊巷旧属于陆园一大队,与塔南二大队、五云桥三大队一样,同属江阴城的蔬菜基地。陆家园,因解、孙、韩、沈等六家姓氏人家合成一个大庄园而得名。三元坊巷北边深处,这里是曾经的蔬菜基地农田,附近有座东平庙,还有古为游民教养所、解放后改成的党校,且有多条黄泥池河、铲刀河等河流,自上世纪80年代后,陆续开发建造了人民医院宿舍、工商局宿舍、农行宿舍、印染厂宿舍等住宅群,同时附近有印刷厂、豆制品厂、防疫站、蓄电池厂等单位出现。
http://s14/mw690/003ifwztgy6VdwmfU733d&690
http://s11/mw690/003ifwztgy6VdwtTHe2ea&690
http://s4/mw690/003ifwztgy6VdwmrYz1b3&690
http://s11/mw690/003ifwztgy6Vdwmw1lg4a&690
http://s13/mw690/003ifwztgy6VdwmCsNK6c&690
http://s15/mw690/003ifwztgy6VdwmJKeGfe&690
http://s5/mw690/003ifwztgy6VdwmOUiEf4&690
http://s14/mw690/003ifwztgy6VdwnanRX4d&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VdwniSrv21&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Vdwnplv341&690
文章最后,我来说一下对江阴东西大街的印象与记忆。作为70后,在我的脑海里,大街就是指人民路东门桥至西门桥一段,而非东西大街,当然东大街也算人民路一部分。从西门桥下去为一个硕大的转盘,转盘中间则是江阴标志性建筑:徐霞客塑像,绕过转盘,人民路的南侧拐角是一家劳保用品商店,转盘北侧是西门汽车站。沿着人民路向东,文庙不到的一大段道路两侧,竖立着70年代才建造的五六层高的楼房,其中包括一些五金水暖商店,记得小时候的灯泡开关就是在这里购买的,路南应该还有家饭店,只是记不清店名了。那时的西横街相对与人民路来说非常狭窄,更别提记得藏在西横街深处的刘天华故居了。西横街向东不到百米处是江阴县中学,即文庙所在地,只是那时对县中的印象要比文庙深刻的多!文庙向东中山路十字路口,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西南角邮电局营业所了,自从邮电分家之后,人民路沿线多了寻呼台、移动等家门店。
中山路十字路口东北角的新华书店及东侧的红星影剧院也一直留存在脑海里。在新华书店和影剧院的马路对面的一条巷子深处为江阴浴室,在那里开始了我的公共澡堂记忆。澡堂东侧是江阴饭店和江阴旅社,记得小时候的江阴饭店不仅有江阴特色小吃名点,还有江阴特色菜肴,其实这几家同属江阴饮服公司旗下。继续向东,我的脑袋里似乎一片空白,唯独过了南菁中学后的那段路才开始有了深刻印象。南菁中学东侧有条侧路向东南斜插进去,里面就是虹桥菜场了。记忆中的虹桥学院菜场即如今喷泉位置处四周全是低矮破旧房屋,菜场一片混乱,当然也甚是繁闹,菜场由西向东可以直达精品商厦位置,南北向的通道那边才是菜场的中心位置。菜场北侧人民路大街边上有着一排各式营业房,每间门店年代不同,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印象最深的是那里有家“老虎灶”,一只很大的老虎灶就在店门口,有人提着水壶打水,也有人在里面喝茶聊天。马路对面有理发店、有照相馆、还有药店,在我的童年时代,这里应该是闹市中心了。
虹桥路交叉口那里有当时最有名的“江阴一副”,江阴最有名的地方副食小吃尽在这里了。“一副”过去几间门店后就是江阴县政府办公所在地,我没有见过学政节署的辉煌,甚至在我人生的前三十年我都不知道这里是学政节署,只知道这里是庭院深深的县政府,政府东侧有座外国人的“洋房”,再向东有条卖小百货的胜利街,胜利街将我们引入中山公园。人民路大街继续向东走得的并不多,所以印象更是模糊了。百货大楼向东经过高巷路,除了友谊商店,外汇商店外,不远处就到了县委第一招待所,旁边似乎还有座延陵浴室,即一泉浴池。
江阴城内东西大街变化较大,我的相机现在已经无法捕捉到老街各处的旧痕迹。但我相信作为江阴城内的一条最宽广的老街,几代江阴人的心中,大街的地位将在若干年依旧无法替代。
http://s15/mw690/003ifwztgy6VdwyOsEu8e&690
http://s6/mw690/003ifwztgy6Vdwz7PBHa5&690
http://s3/mw690/003ifwztgy6Vdwzme3M62&690
http://s14/mw690/003ifwztgy6VdwzrLU96d&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VdwzAdoJ01&690
http://s7/mw690/003ifwztgy6VdwzEd1A46&690
http://s4/mw690/003ifwztgy6VdwzIjw7a3&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VdwzMhiN41&690
http://s3/mw690/003ifwztgy6VdwzPTuWb2&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