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镇古桥:《2014’江阴老地方在哪儿?》之四十

标签:
马镇古桥安乐塘胜水桥霞客 |
分类: 老地方在哪儿 |
马镇位于江阴南端,境内低田芦荡散处,河浜水塘错杂, 是典型的泽国水乡,周围河网交织,水域宽广。古时马镇水多,且为江阴无锡两县之间,故又是个古桥众多的乡间集镇。
马镇境内除了前几篇文章中提及的位于马镇古村的明景泰丙子年(1456)明朝江阴解元徐泰建造的石拱桥马镇大桥、北渚古镇的重建于乾隆9年的青龙桥、重建于光绪21年的博潴桥(已废)、重修于光绪3年的安庆桥(已废)、重修于宣统3年的汤安桥(已废)、康熙7年建成的义成桥、湖塘里的大石桥等以外,还有两座古桥值得一提。
第一座古桥为安乐塘桥。安乐塘桥在马镇与文林交界的唐家村的东侧80米处,跨南北走向的湖塘河。安乐塘桥为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全长25米,孔径为5.5米,桥宽为2.4米。桥拱圈为花岗岩构造,其余均为青石条石砌筑,具有明清桥梁特征。
在崇祯年代以前,湖塘河上只有在明宣德年间(1426-1435)建成的一座石桥,且建在湖塘河的北端。湖塘河两岸居民通行很不方便,那时仅通过唐家村的摆渡船到河对岸。唐家村段为湖塘河最狭窄的一段,南北段的河面都很开阔,经过唐家村段的河水水流非常湍急。明朝崇祯年间,唐家村建有舜哲庵,庵主法名常广。常广僧尼看到摆渡船也经常出现险情,于是尼憎常广有了造桥的想法并积极募建,桥造好了,桥名就取了“安乐塘桥”之名。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安乐塘桥,跨湖塘河口。崇祯间尼常广募建,乾隆八年(1743)唐舜哲修,同治九年(1870)署县汪坤厚捐廉及拨公款重修。”1954年由当地乡民唐宝铭(全国劳动模范)牵头募捐资金再次修理。
然而,虽然安乐塘桥跨湖塘河,此段的湖塘河弯曲险阻,船只来往依然险象环生,安乐塘桥正好位于湖塘河直角“弓”形的弓背上,而且过桥就九十度转弯。故当地村民和船民有民谣:“船过安乐塘桥,不撞船撞船梢,撞了船头还要撞船梢。”
关于安乐塘桥建在“弓”形背上,当地村民有个很广的传说。传说明末崇祯年间所建造的安乐塘桥在现在桥址西南80米处“弓”的头部。桥东堍就是文林辖区了,这里有座文林西阳桥施家的祖坟。施家是做官的人家,很有钱财,坟上有几座石人石马守坟。至清朝乾隆初年时,安乐塘桥已经破旧,到了乾隆八年(1733)唐舜哲募捐修桥款时,当地乡绅村民尽力踊跃捐款,独有西阳桥施家分文不出,认为安乐塘桥有损施家祖坟风水,并阻止在原桥址修桥。唐舜哲被迫在原桥东北80米处,即在“弓”背上重建安乐塘桥。这时正好新桥桥洞对准施家的祖坟,村民说,不管你施家有多大权势,也让施家钻钻桥洞。从此以后施家不再兴旺发达。安乐塘桥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桥下的湖塘河依旧是南北水道,桥经过风雨吹蚀已经濒临危险,近期安乐塘桥终于又一次修缮一新。值得一提的是,安乐塘古桥的南侧20米处,水利部门在2010年已经建造了一处安乐塘桥排涝站水闸,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也使湖塘河安乐塘桥以北沿岸农田村落免受洪涝灾害。
http://s10/mw690/003ifwztgy6Ni06e34B19&690
http://s12/mw690/003ifwztgy6Ni06h8Kv3b&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Ni06k5Ala1&690
http://s1/mw690/003ifwztgy6Ni06naKY30&690
http://s9/mw690/003ifwztgy6Ni06qeJWe8&690
http://s1/mw690/003ifwztgy6Ni06tkJyd0&690
第二座桥是胜水桥。胜水桥位于马镇南旸岐徐霞客故居东首,跨沈塘河上。南旸岐三面环水,河道曲折绕流,与塘河、界河、西旸河串联,浜湾沟汊相通,号称“三百六十为荡”。这儿地势低洼,土地平整肥沃,昔日遇到连续降雨,南旸岐周围一片汪洋,农田受淹。胜水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为徐霞客的长兄徐宏祚所建,当地百姓希望战胜水患,所以将这座石桥取名为“胜水桥”, 明代从梧塍里(祝塘大宅里)分支至南旸岐的徐家有乐善好施之风,还在桥旁建了一座庙,庙名叫“胜塘庙”。古时南旸岐是水陆交通要道,老马镇是官府重要交通驿站,从无锡经长安从陆路去悟空、青阳的人必经马镇、南旸岐胜水桥和前马桥。
中国有名的探险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诞生在沈塘河旁的南旸岐村。徐霞客是徐有勉的次子,他没有选择像祖上那样在科举场上竞争角逐,也没有像父亲那样过着隐士生活,而是保持了“南州高士之风”,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从21岁开始出游,到55岁鸡足山病归,30多年间他东途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奥,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走遍全国16个省区,为我国国土考察先驱,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大范围岩溶地貌和洞穴考查的伟大学者, 徐霞客所记经过整理后为长达60余万言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从22岁游太湖开始,数十次出游都是从胜水桥旁乘船的。据称,胜水桥旁有一个石板砌成的船码头,还有个停船用的凉棚,每当徐霞客戴上母亲为他缝制的“远游冠”、提着一个手杖、携着一包衣被登上木船外出旅游时,他的母亲和家人都要来这里码头为他送行,穿过胜水桥洞走向远方,每次归来仍然是乘船穿过桥洞傍岸回家。最后一次游云南,于崇祯十三年(1646),因病,由云南丽江太守派船一程一程送回江阴,仍从胜水桥登岸,抱病回到了他的衣胞之故土。胜水桥也因徐霞客而盛名天下。
清顺治二年(1645)中秋夜,徐家发生奴变,徐家宅院被付之一炬,徐霞客长子徐屺也在奴变中蒙难,徐家开始衰落。清朝重修了胜水桥,后因年代久远倾圮,1925年,青阳陆退思等感于徐霞客的业绩,出资重建,将胜水桥移建至南旸岐村东南沈塘河的出口处。胜水桥为方孔金山石石板桥,桥面由两个花岗岩石条铺就,承唐宋年代建桥风格。桥长19.4米,桥面宽1.9米,高3.2米,桥孔净宽为5.0米,桥面为花岗岩长条石长5米,宽约60厘米,共三块,桥面上保留着四只石栏花岗岩望柱,内侧有契口槽,可安装木栏杆。胜水桥南北走向,有石阶24级,南侧13级,北侧11级。桥板两侧刻有“胜水桥”三字,桥墩石柱两侧有桥联,其中东侧桥联为:胜境重新,舟驶人行通海宇;水影依旧,清流激湍映天然。西侧桥联为: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卧南旸。
胜水桥重建后的60多年里又有损毁,1985年马镇乡人民政府修缮徐霞客故居时又对胜水桥按照原貌进行了重修,2008年再一次修缮。
如今,霞客故里为了纪念徐霞客,不仅重修了胜水桥,修复了徐霞客故居共3进17间2侧的崇礼堂、新建了仰圣堂、修复了1620年徐霞客为庆贺其母重病初愈重盖的晴山堂及徐霞客请人镌刻的名家书法石刻,1985年重建了在1978年从马湾移建的仿明代霞客墓、2008年新建了徐霞客旅游博览园。
http://s4/mw690/003ifwztgy6Ni09DFone3&690
http://s11/mw690/003ifwztgy6Ni09GqqS2a&690
http://s5/mw690/003ifwztgy6Ni09K8iUd4&690
http://s3/mw690/003ifwztgy6Ni09MUnwa2&690
http://s7/mw690/003ifwztgy6Ni09RKVo86&690
http://s9/mw690/003ifwztgy6Ni09Y9dK28&690
http://s15/mw690/003ifwztgy6Ni0a5Dxc1e&690
http://s10/mw690/003ifwztgy6Ni0aa6KZc9&690
http://s9/mw690/003ifwztgy6Ni0aerby68&690
http://s14/mw690/003ifwztgy6Ni0aj2uF7d&690
http://s8/mw690/003ifwztgy6Ni0ansGPb7&690
http://s16/mw690/003ifwztgy6Ni0cladV9f&690
http://s9/mw690/003ifwztgy6Ni0cohYcd8&690
http://s7/mw690/003ifwztgy6Ni0criBM56&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Ni0cuDehe1&690
http://s11/mw690/003ifwztgy6Ni0cxo9k5a&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