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017-04-13 19:57:51)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2.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学具准备
小棒、打印线段。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操作试验,感受三条线段怎样围成三角形,懂得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任意两条线段的端点两两相接。(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11厘米和11厘米)
(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
(二)拆分三角形模型
1.拆分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明确要求。
剪后的三条线段是(
(2)小组合作试验。
教师监控:收集试验数据
能围成
3、8、6
4、7、6
5、6、6
…………
(3)展示交流试验情况,提取数据。
师:谁愿意把你试验的情况给大家看看?(学生说教师板书。)
追问:谁和他的不同?
还有补充吗?
谁用的是11和11,说说你们试验的结果?
师:这两条线段在哪儿相连?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师:到底连没连上,最后边的同学看得清楚吗?看来这儿用学具不容易看清楚,咱们用课件清楚地看看。
师:有没有同学认为这个能围成?到底能不能围成,说说理由。我们通过课件演示来看一下。
(播放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围的课件。)
(4)小结过渡。
师:通过亲自试验,大家知道三条线段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展示结果
情况一:
全是能(或全是不能)的情形。
情况二:
有的能有的不能的情形。
(四)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试验前我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继续研究,你想研究什么? |
师:在这些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五)回顾过程,教师总结
小结:大家先做了试验,得到了很多数据,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对数据的分析,同学们
(六)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问题
(1)6、7、 8;
(2)4、5、 9;
(3)3、6、10;
(4)2、3、8.9;
拓展延伸:7cm、2cm、()cm要围成三角形,第三条线段长可以是多少厘米?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