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2015-12-14 17:28:06)
标签:

翠峰山

车峪

泥峪

青山

秦岭72峪

分类: 大秦岭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陕西不但历史悠久,且建都时间长,而围绕于西安以南的秦岭72峪中,多有和皇室以及名人有关的峪口遗址和故事流传。而其中尤以唐朝的故事最多,唐朝中又以唐wang李世民为最。今天我要去的地方就是周至县境内的车峪穿越泥浴,其中车峪就有很多有关李世民的故事流传,而著名的历史名山翠峰山就位于车峪最高峰。
        翠峰山是近代的称呼,早期叫青山,满清进关夺取汉民族政权以后为了避讳,因“青”和“清”同音,所以才把青山改成了今天的翠峰山。而青山最早成名却因李世民青山狩猎而闻名关中大地,也铸就了青山道教兴盛的基础。现如今在车峪内基本全部供奉的都是道教的各路神仙,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李世民也被供奉起来,成为有求必应,灵验无比的一员,也说明李世民在百姓心目还是很有群众基础的。
        今天我有幸跟随穷游天下户外来到这里,汽车也一路从西安至S107省道行至到黄家吊村,直接向北一拐就是进入车峪口的道路,宽阔的马路相当方便,直接修到遇仙宫门前。今天的户外活动不同往日自己单干,而是跟着众多驴友一起来,也就多了一些责任。当然驴友大多是些爱好爬山锻炼和欣赏自然风光为主的人员,也有极少数不多几个爱好人文景观的,所以我也就不再喊叫谁一起做伴进庙参观,自己却独自跑进大庙(遇仙宫)寻找保存在庙里的唐碑。据周至县志记载,在大庙里依然保存有一通唐朝残碑遇仙宫记事碑。
        遇仙宫供奉的是索娘娘,是当年李世民来此打猎偶遇到的神仙,为了纪念随后才修建遇仙宫,以彰显作为明君的离奇奇遇。可是道教一共有三十三位娘娘,也不知道这位索娘娘到底是那位大仙。 据《重修周至县志》《仙境》部分记载:“车峪原名底保谷峪,谷口有索娘娘庙坐东而建,庙后有石拱洞等古迹。我当然也是要寻访一番,不过除了杂草什么也没有找见,到是大殿边上修的窑洞模样的石洞见到几个,估计这就是遗址所在了。洞上屋顶是标准的单脊殿堂飞檐屋顶,年代已经很久远了,瓦下的枕木多有腐烂,最少也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可是唐碑始終没有找到,庙里也寻道长不着,索性也就作罢。
        在庙门外路边到是有一通残碎石碑,半截已经埋入土中,碑首有皇清二字,那么遇仙宫档次就真够高的了,最少说明清朝是被官方敕封修建的的道观。清朝是有惯例为前朝名人名胜立碑和维护的,也就等同现在国家掏钱保护文物一样的道理。当我掏出相机准备拍照的时候还有个好心的驴友走来告诉我,别照石碑,不吉利,我也只能呵呵干笑几声,说声知道了。现在很多人很迷信,是不喜欢石碑的,一看就知道是个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的人。石碑是中华人民继草绳记事,铸件记事之后又一种即方便,又保存时间长的记事方式。是集书法,艺术,绘画,文学,实用于一体的创举,可是时至今日却被大多数人不待见,祖宗的东西已经被忘完了。
        唐王井庙前向东北方向是宽阔的大路,但是依然还是土路,自从2005年青山被国家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以后,这里就开始建设公路,看情况早晚是要收费的。现在地方为了发展旅游,那是花了心思的搞,反正山是国家的,但是收取的费用却是自己的,简单的修个门楼,盖几个庙,请几个花和尚,派个人卖票就好。好好的风景硬是被搞成了敛财的道场,搞的正真的出家人都没有了去处。而满山尽是骗人的假大师,能骗一个算一个,法门寺就是很好的例子。 
        土路上行20分钟就看见对面一片古树林,可以想象这里早期有多热闹,当时每逢庙会肯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茂密的树林中建有一亭, 亭上建有庙宇一座,我快步来到林间,在亭下的石坎边见到这口天下第一井。实际上就是一口大不过一个脸盆样子的石切三角水井,井水不深,但是水质却相当的清澈,用手聚了一捧饮下,那个甜呀,真是名不虚传。据碑石记载,当年李世民来此狩猎, 因天气炎热,军卒多口渴难禁,就在此时但见唐wang御马一蹄下去,突然一眼泉水就从地下涌出,军士饮之,无不感觉甘甜无比,于是易名唐wang井。
         水井对面大树下现立有唐wang井碑一通,高两米有余,见证着唐wang的历史故事。从井旁小道上去就是唐wang井亭,供前来游玩的游客小坐欣赏风景而设,亭前不远几步就是“唐太宗庙”,供奉着唐wang李世民塑像。在全国给诸葛亮修庙,给关公修庙比比皆是,但是给李世民修庙还真不多见。但是在我们陕西就不一样了,目前陕西唐王庙还真的很多,象天子峪顶的唐wang寨就修有唐wang李世民的庙宇。
         今天的目的地是翠峰山,我参观完唐wang井之后就又反身回到遇仙桥,过了桥从原路继续向南走,追赶大家。今天要参拜的寺院还有很多,毕竟今天的主题是问道翠峰山,自然是以道观为主了,当然满山道观也比比皆是。进车峪口就见有两谷之溪流汇成一河,在两溪中间就是三宵洞,修的到也大气,高大的台基是顺着山势而建,从下望去相当有威严,难怪所有统治者都要把自己的衙门建设在高台之上。当然我们的道教也继承和光大了这一特色,从这里来看,道教还是不怎么光棍,最少历代很多有名的道士多和官员来往,从皇帝老儿那里学会了这些唬人的道道。
        上的高台,东首是三个石洞,里面供奉着凌霄仙子,碧霄仙子,云霄仙子,也就是平时说的三霄娘娘。大家平时求儿求女的话都要参拜这三位娘娘一显灵通,因此在国内人皆知晓。三霄洞西是藏经阁,有一个不像是道士的道士在内主持,到是热情好客,我和他聊了起来,该道士到是健谈如飞,口若悬河,给我大讲三霄洞的历史。道士看我颇具道缘,就指点我上山顶上的梳妆台参观,那里供奉着索娘娘的神位,更是道法无边。其实我早就去过,并不想再跑上去观看,结果该道士聊的兴起,竟然告诉我当年唐高祖(李渊)武德7年(公元624年)封长子立建成为太子。李世民因帝位权利之争,故以射猎为名,越过渭河,经常来次,就是从现在的东沟而登顶翠峰山的。
         听到这个消息,我马上就感觉精神焕发,问及沟里还有什么遗迹可寻吗?回答是肯定的,搞得我今天迫不及待第二次登上山顶娘娘庙,在从庙后小道下至东沟,跑了半个小时,狗屁古迹都没有找见。东沟常年不见人来,山高林密,累的我半死,只能原路返回,心里已经脏话百遍问候他了。同时和该道聊天中得知山顶的索仙神女就是财神赵公明的妹妹!!?回家以后我百度怎么查资料都没有结果,到是搞明白了三霄洞里供奉的三个娘娘到真是赵公明的干妹妹,原来这道士水平也一般的很,弄不好也就是个半斗米的道士。
        三霄洞山顶娘娘庙后面向西下去就是上山的大道,和从三霄洞庙前上来的人汇合到一起继续向上,现在是冬天,山上景色相当一般,更少了碧水青山藏古寺的感觉。车峪整体来说沟不深,而山势陡峭,耕地贫乏,水系不发达,所以也就没有多大的开发价值,这样反而逃过了被破坏的后果,也是沿路的寺庙得以完好保存下来。我随同群主飞翔和叶子一起缓慢向上前进,当到达天竺院的时候已经被群里腿快的朋友扔出好远了。
        天竺院也是车峪里面一处有名的寺院,看建筑应该是晚清以后的建筑,前后两进院落,修在车峪沟以西山坡上。上山的道路从庙前而过,车峪山高远离城市,故而平时也少有人来,多少还算是秦岭里面比较完整的一片寺院群,也没有被城市里那些市侩恶习所感染。平时没有庙会的时候,庙里多不住人,早上自然有信徒把庙门一开,就不再去打理,任游客和信徒自行参观和祭拜,比起那些骗人的假庙不知好了多少倍。
        天竺院前行不远就到庙沟,这里是登顶翠峰山最捷径的一条路,也是早期最古老的道路,完全没有人工修缮的痕迹,都是平时善男信女自觉的前来打扫路径,修理道路。道路原始且古朴,整个都是穿行在原始的树林之中,要是夏天来这里那肯定是人间天堂了。现在是冬天,里面冷得要死,游人也多不敢久坐,山道又大多在北坡,常年缺少日照。最近天气寒冷,是路上潮湿的地方都结成了冰,不是太好行走,不长走山路的朋友有好多都摔了不少跟头。
        从庙沟开始过了石门栈道,道路就开始变成难爬的上坡路,寺庙也就开始破烂起来的,到的后来的庙就直接成了没门荒庙。更有几座里面连神像也不见了的破庙,估计是山太高,盖庙需要大量财物,加之管理不到位,也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一路都是光秃秃的树林,而橡树居多,也自然没有什么好看的风景让人留恋,脚上加快脚步,经过千尺峡,来到双柏树庙前。庙里也任然是空空如也,从庙西继续上去行约半小时就来到了煎茶坪。
        煎茶坪是一块大不到20平方的山头平地,上面修有一庙,也是没有庙门的破庙,在庙门前方长有巴掌大的一块芦苇,凡是到此的朋友多去拍照留念,却并不知道这里却是李世民狩猎遇仙之地。传说中山上美丽动人的索姑就是在这里碰到李世民的,著名的“索姑青茶迎唐wang”的故事传说就源自这里,也算是一处难得的怀古胜地了。
        从煎茶坪到下马石一段路并不远,也需要半小时的路程,道路由煎茶坪庙后几乎就是垂直向上攀爬的陡坡了。道路比较完整,两边多大树,但是并不危险,来的朋友并没有感觉害怕而不敢上的,但是中间明显休息的时间多了起来,行行走走就见前面一块大石当道,原来下马石已经到了。前行的道路就从下马石前面绕过,向山顶而去。下马石,顾名思义,就是当年李世民登山下马的地方了,可见当时李世民至此也只能弃马徒步而上。整个下马石高约50公分,大小如同一个小桌子一般,正好用来上下马背,石头四角平整,到也是个天然的下马墩,的确是当之无愧。
        过了下马石上去不远就已经来到车峪和泥峪的分水岭山梁之上,今天的登顶也基本就告完成。顺着山梁向东不远就是好大一片芦苇,远处山峰高低有错,参差有致,面前芦苇已经黄的刚好过头,行人走过沙沙作响,心身感觉异常轻松。芦苇以南太白山就在眼前,高高的山顶白茫茫的一大片,十分耀眼。更远处的山粱一道道看不到边际,到印证了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青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我们现在可是站在翠峰山的最高处,北方关中大地尽收眼底,西边泥峪河公路宛若一条飘带飘绕在秦岭俊山之中,南边太白积雪六月天站在这里看的如同画中仙境,东边骆峪水库如同一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青山俊林之上,真是不枉今天的辛苦。
        上的山顶,进的娘娘庙,就见庙里的道长微笑着迎了上来,我几次来这里都看见这位道长一人在山上,也真是苦了他。要是我们常年住在山上不疯掉才怪了那?山上平时少有人来,道士说话明显有些迟钝,想必是说话交流太少的缘故。庙里的几个暖水壶道士都灌满了开水,给爬山上来的游客喝,这样的出家人我们才是真正值得敬仰的人,比起山下财神庙里那些假道士真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
        山顶地方广阔,在偏东的地方面西座东的盖着两间大殿,前殿供奉着土地,山神等一些道教中下界小神仙。后殿之中却供奉着三位娘娘,中间是圣母娘娘,右首是送子娘娘,左首侧供奉着火神娘娘。送子娘娘一般都供奉在佛教庙里,怎么道教也有供奉我到也是经常看见,因此并不感觉稀奇,显然现在很多地方都是三教合一了。大殿两边都是厢房,北边是道士起居的地方,南边的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门是锁着的,却也看不见里面,当然我也没有去问。
        上得山来的朋友都开始吃起饭来,真是种内繁多,带什么的都有,当然从这里也能看出谁是经常爬山的,谁是新人。经常爬山的都带着方便的吃食和炉子,在山上就能吃到可口的热饭,而且临走也不会产生多余垃圾。而新手就不一样了,带的几乎全部是商店买来的食品,喝着冰凉的矿泉水,那真是一个字“惨”呀。在芦苇边上到是有两拨穷游户外的人可够腐败的,早就架起了炉子,竟然吃起了火锅,脸上显露出简直就是好不得意。
        从庙南是去骆峪的道路,也是登顶娘娘台的道路,上去不远,也就一百来米就是翠峰山的最高处娘娘台。娘娘台是一个大小七八个平方的方形庙宇,样子就像一个两层方塔,是个二层小楼。楼下是供奉着索娘娘的金身,楼上是她的梳装台,可以看出神仙也都爱美,每天早早起来到楼上迎着朝霞梳头那。
        下的娘娘台又和道长聊起天来,道长人真好,一边聊天,还要一边忙活着照顾上来的驴友,尽最大可能帮助每一个人。早就听说山上神泉水质甘甜,因此我每次来都是要灌点山上水井的泉水回家泡茶,这时候群里的美女“若昔”刚好也拿个瓶子过来,她也是慕名而来寻找神井去灌水的。道士见状立即带着我们两人前往,去庙后池里灌了满满两瓶的水。这里的水相当好,虽然看着水质偏黄,但是入口确是及甜,每次来我都要带一瓶回家泡茶,是难得的高山矿泉水。后来同山下的村民聊天才知道,我们罐水的池子叫三青池,也是翠峰山有名的好水,当年李世民在煎茶坪品茶所用之水就是来自这里。我就说吗!在半山上的煎茶坪并无水源,李世民却在那里品个什么茶?原来是因为山上有这么好的一池水呀。目前山下各道院如果来了尊贵客人,也依然是不惧路途遥远,前往20多里路遥的山顶三青池背水招待客人。
        当然灌水档口随便也就和道长聊起天来,当问及脱骨洞在那里时候?道长顺手就指向我们刚才灌水的路上,原来顺着三青池边的小道,在荒草丛中继续向东走不远就是脱骨洞。一路道路明显,但是荒草丛生,明显来的人不多。道路也不好走,当行约十多分钟就远远看见一亭建在路边的悬崖之下,估摸着那就是脱骨洞所在。一路就我和若昔两人,看着这破败的亭子,仰望亭顶之上的山崖有着泰山压顶的气势,而四周却都是高不见顶的古树藤条,身心就敢压抑。在亭边的崖石上书写着三个红色大字“脱骨洞”,立即感觉有些害怕起来,此情此景到真像港澳影片南雅古寺里的一些场景。
        跑进亭子一看,并不是脱骨洞,而是祭拜索姑圣母得道飞升的地方,而脱骨洞还在亭子上方,我们暂且只能休息下再去探访。若昔是穷游户外的老队友了,早些年到是一起爬过山,原本以为就是一个一般的爬山驴友,结果交谈中发现她不但人漂亮,而且还心底慈祥,特别喜欢中国道教以及佛教文化,平时就有去庙里挂禅的心境,这在目前社会却是难得一见了。她也对目前中国的各教派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思想,这到比我境界高出了许多,我只是爱好仿古,和她相比那就相差以万计了。
        从脱骨亭到上面的脱骨洞并不远,也就十多步的距离,但是特别不好走,整个一陡峭的山坡小路,脚下都是站不稳的碎石子,只能抓住边上的山崖和大石头的凹角缓慢爬上去。而脱骨洞就在一道天然形成的石缝中生成,从外面看洞并不深,里面有索娘娘坐化飞天的牌位以及披红。脚下是个蒲团,在洞的左侧是沿伸的洞穴,也不知道有多深,而石缝宽窄也只容许一人侧身而入,里面黑咕隆咚有些怕人,不敢进去探访,只能站在洞外向里张望。洞口巨石之上书三个大字“脱骨洞”,红的似血,我更加没有胆量进去了。
        回头却发现若昔正虔诚的对着索娘娘牌位行礼,一看就是一副善眉善目的面相,而却不像一些朋友爱装纯情,事实也却是这样的,随后回到庙里就能见证。当我们返回到大庙时看见很多人都在和道长合影,我们两个如是也跑去同道长合影,其实刚才一上山我已经和道长用手机拍过照了。当然我用手机拍的原因就是为了下山好发微信臭美,道长站在娘娘庙前慈眉善目的和大家拍照,期间还不停的招呼上来的人在院子里就坐,好一副长者的神态。
         当我和道长合完影一看,不得不让人目瞪口呆。十多个人就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就连照相的人也几乎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可是拍出的照片却有着天壤之别。我和大家的照片都是平平谈谈,毫无出奇之处,而“若昔”的照片却霞光四射,光芒万丈,在一圈彩环中间是他和道长那有神的目光,简直是让人难以理解。当然我也知道这是光照辐射的原理,可是为什么就他能有,我们就没有?你说这不是有缘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她平时大善大美的结果,非一般人刻意所能修成。
        今天至此穷游天下户外问道翠峰山的活动就基本告一段落了,而我要写的却是穿越线路,当然我还的继续写下去,所以现在所写的就不是今天的实际情况了,而是早些时候来此的感受。娘娘庙下是道长开耕的菜地,最西面是好大一片芦苇,很多朋友都在那里吃饭晒太阳,今天穷游也真是腐败的可以,在一领队的带领下竟然连开两锅火锅。穷游群年轻人多,大家爱热闹,经常在山上这样腐败,抢菜声,欢笑声声声入耳,好不热闹,是很多其它群朋友看着无不眼馋。  
        从庙南的地里穿过去就是下山的路,这里在封山育林前原本是有路的,现在走的人少也就荒废了。我在芦苇边找到一条所谓是路的路开始下山,整个南坡是一片橡树林(陕南大多把这种树叫桦柳树),秋天的树叶落满了一地,使下山的道路相当陡峭难行,几乎成70度的斜坡向下而去。如果不是有树可以抓真不知道该怎么下去,在沿路的石头上还是有残留下来人工修饰过的痕迹,表明原来这里就是道路。当然这时候我走在最前面带路,尽量把握好方向,根据山崖走势尽量的带领大家少走弯路和绕开危险的地方。
        南坡并不高,也就一两里路的样子就出了树林,林外是大片的蒿草和刺藤,要想闯过去到达沟底难度相当大。右手边有药农搭建的两个窝棚,这样的窝棚在秦岭山的无人区经常碰到,都是踩药人留下的。四处找了半天也没有道路,只能折了根棍子,一边挑打刺藤一边带大家艰难下山。突然在一块空地上看见有野猪龚过的新土,心里一阵狂喜,总算找到下山的道路了。一般有经验的驴友在无人区行走基本都是寻找野兽走过的道路行走的,要知道野兽才是这里正真的居民,它们对这一带了如指掌,所以跟着野兽走也就成了最简单和最安全的办法之一。
        顺着兽道向东一拐在一个山崖下就看见野猪的猪窝,在过去就可以看见一条野猪经常走的道路通下山去,当然肯定是要去沟里的,它也和人一样,每天是要去山下的河沟里喝水。唯一的缺点就是野猪皮厚肉粗,它走过的路基本都是洞形,所以我还得一边拨打,一边行走,但是比没有路要好的多了。就这样敲敲打打的总算是顺利来到沟低,野猪也真会享受,在一个较宽的河沟边龚出一个水坑,明显是它经常洗澡的地方,水坑四周野猪毛到处都是,当然我们也总算是下来了,彻底完成了这段难走的道路。
        现在下到沟底的位子是翠峰山的南梁和东梁夹角处,地里位置已经属于泥浴河流域,地名是棺材沟,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起了个这么一个难听的名字。沟里已经是常年没有人来,植被相当原始,阳光很难照射进去,满沟高大的树木上是条条垂下的藤条,树木低的树上更是大面积的野生葡萄藤和猕猴桃藤,现在的季节是没有葡萄的,但是猕猴桃却多的很。抬头树上到处挂满了野生的猕猴桃,随便找根树藤奋力摇上几下,就宛如一阵突然降落的冰雹,掉的地上到处都是滚落的猕猴桃,赶快给自己的包里捡了10来斤背上。
         棺材沟不算太长,山势也不陡,顺着河沟越向下走,就逐步出现用石头切成的石坎子,是原来修成的梯田。地里都比较平整,长满了荒草,偶尔就能从脚下看见建筑台基,原来走过的是早期这里村民房子的基地,房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已经倒掉了,只留下了这些勤劳的人们战天斗地时留下的遗存。沟里水流丰富,苔藓爬满石头和树杆,到掉的古木之上生满寄生植物,越罢显得特别的原始。一道道弯来一道道坎,一条条潭来一个个瀑是那么的自然和谐,一切到这里都是那么的安静,让人不忍离去。潭中偶有巴掌长的小鱼,见人过来,突然不见,都藏到水下石头缝里去了。
       当行至沟里大约一半路程的时候,就看见在沟南有一山神庙,这也是目前这里唯一的建筑了。山神庙高不过一米,修在河道边上高处的一块石头突出的地方,在上面是好大一片平地,应该是原来村民居住的地方。山神庙整体是用石头切成的,包括庙顶的瓦也是铺盖的石板,只是边上用青砖包边,显出棱角来。整体就地取材,地势选择科学,估计在过百年也依然存在,这庙也到真成了棺材沟里面地标性的建筑了。
        当然道路也是从这里开始,逐步就有了人工修饰过的痕迹,大多数道路都被涨水的时候给洪水冲毁了,也只能摸着继续向下,山势却也更加开阔平坦起来。当远远看见老远山包上有着许多钻天杨一次排开,我们今天也总算快走出沟了。果然道路开始从草丛中时有时无的到整体完好的出现在眼前就说明了问题,转过一个断崖,马上就看见路边有林场工人拉的铁丝网,在铁丝网边就是封山育林宣传牌,脚下不由自主的就加快了脚步。上得坡来,一道水泥公路就在眼前,泥浴河我们总算走了出来。
        棺材沟口现在还依然住着几户人家,但是大多大门紧锁,已经很久没有人住了。从棺材沟过泥峪河不远就是泥峪村委会,道路修到这里都相当好,一般的大车也是可以直接开到这里的,自从2005年青山被国家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以后,这里也就开始大搞基础建设,以翠峰山公园为主,分三个景区。三个景区为娘娘山景区、泥峪河景区和石林景区。其中娘娘山景区集中在车峪,泥峪河景区和石林景区分布在泥峪河流域。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搞钱,无不想破脑袋的开发,原本准备把泥峪修好以后,开发起来赚钱。计划到是计划的很好,可惜老天偏不做美,泥峪远离城市,平时本来就少有人来,现在把路修好,开始收费,结果是来的人更少, 这个计划估计当地政府做梦也想不到的后果吧。
        其实平心而论,泥峪风景要好过车峪。早期在没有修通道路以前,泥峪水源丰富,是车峪的百倍有余,两边悬崖峭壁直插云霄,加之进山五里庙处有一自然行成的堰塞湖,进出村里多有不便,须走山坡之上绕行,或者乘舟进山。现在好了,在堰塞湖旁边峭壁上炸开一个涵洞,把水放走,从此以后,大家开着小车半小时就能全部走完整个泥峪,那个还会在下车去吃饭什么的,自然就更没有什么商机可以致富村民了。从涵洞下去不远大路中间又修一大门收费,不管是车还是人都要收钱,搞的是泥峪本来就少的可怜得人更加来的少了。
        现在我们到处开发,大量赚取游客的钱财,在当前情况还是可行的,必定现在大多游客还是建立在上车睡觉,下车照相的初期阶段。老年人辛苦一辈子了,文化普遍偏低,大多时候旅游本身就是给别人看的,是攀比心里在作怪,在景区门口照张像证明自己来过了就行,具体为什么要来,看到了什么就只能是鬼知道。年轻人为了上班,也没有时间旅游,这也和我国体制有关系。不过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再过50年,甚至更短,那时候我们也许就和外国人一样了,出来旅游是游的品质,游的文化,游的原始。当然到那时候在像这样破坏自然环境的开发,满山的乱挖是会受到各个阶层谴责和批判的,国家当然也就不会在同意目前这样的搞法。
        从棺材沟下山到泥峪口大概是15里路程,全部是宽阔的水泥公路,是景色中等的泥峪根本没有了什么游玩的价值,如果大家驾车前来那就更没有什么好看的了。去过黑峪,走过108国道的都知道,那里才是深山大峡谷,景色要远胜泥峪何止万倍,可是开了车进去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只能成为匆匆过客。到是那些骑自行车的还多少能欣赏到沿路的一些风光,今天这里也是这样的,已经修成了大路,何况门口还要收费,那么大家也就没有必要来这里浪费自己的钱财和时间了。
        从泥峪口到107关中环线还有大约20里的水泥路要行,简直是活见鬼了,驴友的鞋大多都是专业的登山鞋,鞋底硬,鞋子自身也重,一路走在这平坦的大道之上,其结果就是脚疼。再有平时走路少的更是举步艰难,当来到环山路时候,看见已经有几个妹妹在那里满脸痛苦的柔脚,原来脚上已经磨破了好几个血泡了。

索姑;
        清代《周至县志》记载:索姑,扶风汉烟村人。其父经商,常年在甘陇贩马,强迫索姑嫁给一名贩马的胡人。索姑誓不相从,为了自己的婚姻自由,夜乘白马,上翠峰山修道。精心研修中草药,为百姓义务诊病,百姓十分感念,当索姑脱骨飞升以后,百姓感其恩,在山顶修庙以示纪念。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问道翠峰山(车峪穿越泥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